網頁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道德經散譯》25-2

在前文《有物混成》中,老清仍以“對道的認識過程”這個視點,來理解老子的25章文字。
將“混成”譯成“混沌”,可以說是一個“強”----強牽而勉強。
有客官會問,既然不確定,何必去強牽?
老清無話可答,連老子都要“強字強名”的問題,那肯定是“可道非常”的問題。
老清的“強牽”,其實就像是茶壺里煮餃子,心裡有數倒不出來。
“道可道,非常道”,“可道”是自我的說法,“常道”是客觀的存在。
將“客觀”哲學一番,老清發現,那些哲學家口中的“客觀”,只不過是他們的自我哲學出來的,仍不過是他們主觀看法。

“寂兮寥兮”的那個“物”,是老子發現的,《道德經》是老子的見解,可以說是老子主觀地哲學出來的客觀存在。
老清寫散譯,是自己的見解,是將老子哲學出來的客觀存在,再自我哲學一番,寫在博文里的都是老清認識客觀存在的主觀見解。
廢話說多了,還是回到25章,看看老子的“強字強名”吧。

【道德經散譯】25-2

我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麽,就“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吧。
“道”是前人留下來的名稱,不敢為天下先,勉強用這個前人留下的名稱來稱呼那個東西吧。
如何描述這個東西?只能勉強用“大”來描述吧。

(老清註釋)“字”,大多人都解讀為與“名”相關,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名字”。不過在老子那個年代,會否有“張飛,姓張名飛字翼德”的說法?或許這姓名文化在漢前還沒有“化”到。
老清覺得,“字”就是字,文字。解讀為“前人記載下的文字”為好。“道”這個字,可以說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老過老子不知多少年。
“強字”就是老子勉強取一個“道”字來給那個“寂兮寥兮,獨立周行”的東西一個稱呼。
有些版本沒有這個“強”字,只是“字之曰道”,就更明顯是“前人記載下的文字”之意了。
想傳說中,老子為何背棄聖人的“不言之教”而寫下“道德經”?還不是在那個關伊子以“道”相求?可見“道”在《道德經》問世前,已經“大行其道”啦。

(老清註釋)“名”,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有“名字、稱呼”之意,但還有“定義、描述”之解。老清理解“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個“名”是“稱呼”之意,後兩個“名”都是“定義、描述”之意。
此章中的兩個“名”,前者是“名稱”之意,名詞;後者是“描述”之意,動詞。
所以,老清不能接受將“大”當作是老子給“道”另一個名稱的說法。

說“道”大,可以用“逝”來描述,可以說道大,大到我們無法完全看得到。用“逝”是“時間上的過去”這個詞義來說,也可以說道大,大到從先天地始,一直在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中顯現。
再用“遠”來描述“逝”,道大,不僅是顯現在時間上的無始無終,在空間上講,也是無邊無際無止境。
再用“反”來描述“遠”,道大,是在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里反復地顯現,周流不息。

(老清胡想)初讀《道德經》時,對這三個“曰”,“曰”不出所以然來,先賢的解讀好像只是知其然,特別是“大曰逝”,坊間的解讀根本讀不出“逝”的字義,好像講的都是“大約是”。
偶然的機會,讀到一個古怪的句讀本,是這樣斷句的:“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讀了那個古怪的句讀版本後,雖有不能接受的意向,但卻讓老清將參悟的視點放在了“逝、遠、反”三個字上。
“逝”,“逝者如斯夫”是時間上的過去;“遠”,長遠遙遠,時空兼具的形容詞;反,往返周流不息。
有時間的無限,有空間的無限,有獨立周行的無限,這就是老子對“道大”的描述。
如果理解不到下面的那個“域中有四大”,請先考慮這“逝(時間)遠(空間)反(運行)”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