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老子爲了西遊成功,無可奈何地寫下五千字,當作過關的買路錢。沒想到,千余年之後,竟遭到白居易的熱嘲冷諷。
“言者不知智者黙,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 緣何自著五千文?”
其實,白居易問得好,可老子的確是智者,《道德經》寫得很巧妙,一開篇,就先來個免責聲明,請看……
【《老子》原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裡那有什麽“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等等字眼?且聽老清說說。(散譯:就是用老清自己的解讀來幫老子說出他的見解,哈哈,其實是老清自己對《道德經》的見解,也是老清對“道”的見解。紅色字句才與原文有關,其他的都是廢話。
【《老子》散譯】
“道”這個東西,自黃帝以來,歷代聖賢都有講,但都講不清楚,因為這是只能“悟”,不能“說”或寫的東西。要寫下來,就要先有一個免責聲明。
可以講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名。
這不單是免責聲明,而是事實。就算是再過幾百,幾千年,都是這樣。因為甚麼?就是因為“道”是無限大,又是無限小,而且不斷地變,不斷地化。其實,別小看這12個字,内裏大有乾坤。
講道,首先要了解“無”與“有”。
“無”,可以稱作是天地形成的始作者;“有”,可以稱作是萬物的母親。
說“無”又有個始作者,說“有”又跳出個來歷不明的阿媽,您覺得糊涂,這就對了,就到此結束吧。反正“道”是不可講得清的,全要靠您自己的悟。
怎麼“悟”?如果您想試試,就先別躦牛角尖,把您自己“不知道”的事當作“無”,把您可以見到的世界當作“有”。
經常處於“無"的角度,探討您“不知道”的事,就可以在探討中觀察到宇宙的變化莫測;經常站在“有”的位置,觀察您可以見到的事物,就可以在觀察中感受到天地間的萬物更新。
“無”和“有”是一起出現的,但名字不相同,兩者都可以說是“玄”。千萬要注意,是同時,不是“無中生有”,無與有,好像是龍鳳胎,又好像是連體嬰,所以才說是這兩個傢伙都稱得上“玄”。
把這兩個“玄”加在一起,就是所有的道理、事物出現的根本。也是我們認識領悟“道”的大門。
是不是這樣?你們慢慢看吧,不過,後面講的任何章節額,都要記得這第一章啊,特別要記得觀其妙、觀其徼……
(此文是老清“《老子》的啟迪”的片段修定,不知這樣的“散譯”會否受歡迎。明天將貼出此章節的後半部份,【解讀】與【啟迪錄】的修定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