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仁”那一章開始,老子一直在聖人與天之道的話題上陳述天之道,描繪聖人。但聖人也應該是生活在人群裏的人,只不過是在思想行為上與眾不同罷了。不同在甚麼地方?就是對道的領悟深淺不同,對現實的觀察境界高低不同。怎樣才能加深對道的領悟?怎樣提高觀察現實的境界?請看第十章。
《原文》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爲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散譯】10-1
說了那麼多聖人與天之道,如果想去接近聖人的境界,就要從下面這六個問題中,找找自己的答案了。
第一個問題:人和其他的動物不同,除了“身”外,還有“心”。每個人都“裝載”了身與心,應該是身心抱而合一。可實際上,您自己能保持身與心不相離嗎?
(老清加注:古醫書有說“營衛”,就是老子那個時代對動物生命的解說。“營”就是肉體,“衛”是指生命中的本能活動。在這方面講,人與其他的動物是相同的。
早在古神鬼傳說裏就有“魂魄”的說法,老子不是從神仙術數上用這個“魄”字,應該是指“心”。那前個“營”應該就是指“身”了。)
(老清胡想:為甚麼老子用“營”與“魄”,而不用“衛”與“魂”呢?可能是老子是在用《楚辭-遠遊》中的“載營魄而登遐兮”吧。)
(老清亂思:請看“魂”字,云鬼,像雲那樣,有虛渺的象徵;再看那個“魄”字,白鬼,白天的,可見的,那就不是鬼啦,應是“精神”。“營”就是肉體,是可見的,當然與“魄”相配,而“衛”是指生命中的本能活動,比如心臟跳動,肺部呼吸,免疫系統等,都是本能活動,一般不受控制,也是有著玄虛的味道,同“魂”的虛渺很當配。)
第二個問題:“柔”是道的一個屬性;“氣”是活動的氣息。想接近道,就要把你活動的氣息聚結起來,用柔和的心境來對待。這時您的心境能像嬰兒那樣嗎?
(老清加注:“氣”在後來的道家學說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可以說也是一個“玄”。與“沖”,這個道的運動有關係,其運動的結果就是“和”。在道教文獻中,可以見到以“炁”代“氣”,很值得品味,無火,那不就是“柔”嗎?)
(老清胡想:除非穿越時空,到老子給關尹子寫書的地方朝見老子,否則,誰也不能清楚老子說的“專氣”是甚麼。)
(老清亂思:能像嬰兒該多好啊,返老還童誰不想,可那是逆天的不可能,不過像老頑童周伯通般在心境上返老還童還是可以試試。)
第三個問題: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見到很多東西,經歷很多事情,形成對周圍世界的看法,這看法就是“玄覽”。想接近道,就要不時地清洗這些看法。您能讓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沒有疵點嗎?
(老清加注:有些版本不是“覽”是“鑒”。鑒,鏡子。玄鑒即指人心靈深處明澈如鏡、深邃靈妙。這有些佛味禪意。老子還是比較喜歡“觀”,但觀其妙,觀其徼以致後面的觀復,應該不是觀鏡子,而是直接的觀。覽,也是觀,所以取此字的版本。)
(老清胡想:滌除玄覽,跟“損之又損”似乎有點相同,不過,如果說“無為”有不刻意做甚麼的意思,那如何理解“滌除”的主動性因素是刻意這個問題?是否與無為相悖?很望得到看官們的指點。)
(老清亂思:“無疵”?可能嗎?看來老子還是在說“理想”的聖人啊,聖人還需要“滌除玄覽”嗎?)
————————————————————————————
此章的散譯過長,還是分為兩篇吧。前三個問題完全是針對一個人的內在自我,後面三個問題是自我如何對待外界的問題。請待下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