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聖人不是人(之二)

老清說聖人不是人,只局限在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的那種聖人。被後世華夏子孫拜聖的周公與孔夫子可不在此列,這兩位“聖人”的的確確是人,因為他們不但堅持保衛人之道,還變本加厲地為其加上一道道規則,就是那仁義禮智信什麽的。

或許莊子那句“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說這兩位聖人的。

老子描述的聖人,雖說是一種理想的理念,但也應該是有原型的,或許就是炎黃堯舜禹這些吧。都是些原始社會的老古董,按照歷史書講,中國脫離原始社會應該是禹的後代開始(夏朝),這時有了私有制,人才會墮入人之道的軌跡之中。

很多對《道德經》的評論,都說老子有不肯進步,希望退回原始社會的傾向。或許就是因為對這些聖人的描述和對那“小國寡民”的嚮往吧。
但老清在多年的習讀中,卻不這樣理解。假如我們先把“道”的本源論放在一旁,看到的都是評述天人兩道的比較,而在“德”的部份更著重講述人之道。
可以說,在老子的眼中,人之道也是道,也有自然發展的規律。老子反對的應該是過多的人為因素對道的逆向干擾。(如貴賢、重貨、將仁義禮智信形式化等等)

老清想,老子描述那些“不是人”的聖人,本意應是希望勸說人多效法天之道,減少人之道中過多的逆天行為。
但是,老子忽略了人的特殊性及其人類社會發展的特殊性。雖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但卻忽視了人的本性這個“自然”,同時也忽視了人類社會的本性這個“自然”。要知道,“文明”是人類的專利,文明的基礎就是人的語言思維能力,這語言思維能力有賴人的大腦發達,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在其發展中也必然有“道”在其中。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老子將人列入域中四大,本來就沒有否認人之道存在的意思,但對聖人的描述,卻會使人難以接受。這就是兩千多年來,《道德經》沒有《論語》那麼受歡迎的原因。

老清不能夠穿越,去找老子聊天,對老子講的聖人很可能是誤解,但在這裏寫“聖人不是人”,是自己多年疑惑的結晶。
效法天地,沒有錯,但人畢竟是人,沒理由都去做“不是人”吧。就算向聖人靠近些,可生存的需要也不能違背人之道的規律與規則吧。
那麼人之道的人,應該是怎樣一個概念?等寫完第八章散譯後再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