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不言之教與隱微知識

路燈

老子說:“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甚麼是“不言之教”呢?我們又怎麼從“不言之教”中學到知識?
老清曾在網上接觸到一種叫“隱微知識”的概念,雖然只是得到糊塗的理解,並早已放在一邊,昨天見《老人願》有留言談及“不言之教”,又想起這個概念,好像可以解答“不言之教”的問題。


隱微知識的特性是:
擁有知識的人所知道的比能說出來的多,這種知識隱藏在身體和腦袋裡,很難捕捉、很難歸類,因此也很難教授。
文字寫作、藝術創作就是這種隱微知識的例子。
它們是屬於創造力培養的部分,由於這種能力的培養具有難於教授的性質,可以視為隱微知識的一種。
學習這種創造力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創作能力,學習的管道也就只能依賴師徒制了。
這個師徒制假設學生必須不斷接近以及觀察老師的寫作或創作,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揣摩老師的表現方法,尋找自己的創造靈感來源。
隱微知識是否一定只能靠人與人近身的傳授,而不能制度化,正規化地學習,這或許是社會學感興趣的問題。

忽然想到一句老土的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老清不太同意那“不如”兩個字。
讀書是必要的,那是一種前人的知識智慧,是有字的紙張。只要我們能領悟其中的奧秘,就像有一位老師在自己的身邊,讓我們揣摩,觀察,接近……
行萬里路同樣是重要的,只要您帶上自己學習的心靈,而不是相機,那萬水千山,大千世界就是一本浩瀚的“無字天書”,您可以在其中領悟到您從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知識技能都是在“不言之教”中自己領悟的,特別是那些身邊的老師知道但又說不出來的“隱微知識”。
讀萬卷書,不是在自己的大腦中開設圖書館,應該是向那些紙張學習;行萬里路,不是在自己的電腦中儲存圖片庫,應該是向大自然的無字天書學習。

老清在給那位朋友的回應中,是這樣寫的:

我想老子所提的“不言之教”是“教化”,孔子所提的“有教無類”是“教育”。前者是啓發,後者是灌輸。前者是模仿,後者是接收。
對現代人來說,從小就是就是在長輩師友的言教身教中成長的,我曾做過教師,也做過父親,感覺上講,那些能在身教中得到知識的孩子,是可造之材,但也可以是邪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