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2月1日星期六

貴以賤為本 【道德經散議】39-2

講過“得一”與“失一”後,老子提出得到“和諧”環境的根本要求。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

如果不將“一”解讀為“和諧”,那麼沒有辦法解釋“得一”、“失一”與“貴賤”、“高下”的聯接關係。前面老子描述了在“和諧”環境下的美景與失去“和諧”環境可能出現的慘狀,目的是在闡明“和諧”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些描述都是在“觀復”中看到,不僅僅是在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的群體社會關係。

如何在人類群體社會得到“和諧”環境呢?想得到“和諧”就要了解將什麽“和諧”。在人類群體社會中,是高貴者與低賤者,高位者與下位者之間的關係。在高貴高位者為主導的社會制度下,要達到社會“和諧”,老子提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看法。在49章,老子提出“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同樣是基於這種看法。

人類群體社會的等級制度,有道德規範的保護,是“人之道”中的問題。上位者貴,下位者賤,“侯王”指的就是上位者,也是建立社會關係的主導者。能否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環境,就要看這主導者以何為本,以何為基了。

至於“侯王自稱”,是“人之所惡”(42章),老子用了兩個反問,引人深思。老清想,僅僅是“自稱”並不是“以賤為本”,只有建立出一個“以賤為本”的社會制度,才能得到“和諧”的社會環境。否則只不過是孤家寡人的獨裁統治。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不追求寶玉般晶瑩,而追求山石般堅硬。

或許這個尾句是老子的自勉。與前章尾句的“去彼取此”相仿,用玉比喻高貴,用石比喻下賤,意示要立足於本、基上。

此章老子是由“天之道”中“和諧”這絲道韻,引出人類社會和諧的重要性。而社會和諧與道德規範有著不小的關聯。老子提請“侯王”要“以賤為本”,才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環境。

得一【道德經散議】39-1

前一章老子對世間存在的“道德規範”,領悟到“去華薄,取厚實”的心得。本章的主題是“得一”,得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心得。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老子對“一”的應用,有很大的不同,有統一之一,有始於一之一,有數目之一,有精神專一之一。(流行解老亦有一就是道之說。老清認為一不能是道,因為老清領悟的道,應該是內存在世間萬物中的規律。)
“得一”的“一”,與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相仿,是和諧、統一的意思。

“神”,是指人的精神,不應該解讀為神仙神靈。

“為天下正”,老清以為不是“成為首領”或“成為楷模”之意,有版本為“天下貞”,聯繫“正”與“貞”,這裡應該是說“為天下創造正常發展的局面”。

看往昔曾得到和諧統一的現象:天得到和諧而清明;地得到和諧而安寧;人的精神得到和諧而靈聰;河谷得到和諧而豐盈;萬物得到和諧而生長;侯王懂得和諧而為天下創造正常發展的局面。

在天地間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老子列舉“天,地,神(人的精神),谷,萬物”,在和諧的環境中,都會出現向好發展的局面,這就是老子經觀復,捕捉到的“天之道”一絲道韻——和諧。
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這種和諧,告誡侯王,要國富民強,就要懂得和諧。

不過變化才是永恆,有“得一”就會有“失一”,老子接著描繪了“失一”可能出現的局面。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休息;河谷不能保持盈生,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走向滅亡;侯王不能保持為天下創造正常發展的局面,恐怕國家要被傾覆。

請注意,雖然“和諧”的環境可以使萬物萬事向好的方面發展,但任何事物生長發展都不是獨立的,都會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影響。這樣就會出現“失一”,就是處於不和諧的環境。即使是在“和諧”中也會存在“不和諧”的出現。

“得一”、“抱一”、“守一”,老清領悟到的“一”就是“和諧”的重要。“和諧”是一種環境,不是具體事物的本身。在無意識的“天之道”中,任何具體事物都不能左右面對的自然環境。在有意識的“人之道”中,卻可以創造出“和諧”的生存環境。

對於“侯王”這些上位者來說,是可以為在自己統治的地方創造出“和諧”。對於“百姓”這些下位者來說,碰到“不和諧”的環境,也可以亂世自修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