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命、禮、信

這個題目是《論語》的最後一段中的話: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這段孔老夫子的言論,從字面上看很簡單,用不著翻譯了,可這“知命”、“知禮”、“知信”,是兩千年前的君子處世立身的三大要求,到了現代,還有用嗎?

老清想,時代是變了,但人的本質沒有變。人類社會現實變了,但社會結構的本質沒有變。

只要領悟“命禮信”在現今社會中的意義,那麼孔老夫子的君子處世立身三點要求,還是很有啓發性的。
可“領悟”是種很自我的思維結果,不代表人人都會認同。下面是老清對孔老夫子這段話的領悟。

【老清歪評曲析】


孔老夫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甚麼是“天命”?那就是上天配給我們的那臭皮囊。
在父母那一時歡愉中,種下了種,生出一個新的臭皮囊。
這個臭皮囊長大後,又會在與另一個異性臭皮囊的歡愉中,種下下一代的臭皮囊種……
生於哪一對父母,我們冇的選擇。
這就是一個人先天的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甚麼樣的才,有甚麼樣的用,上天不會告訴你的,要靠你自己去瞭解自己。
先知己,而後方可馳騁。瞭解了這個“命”,才可能將自己的“理想”與自己的“能力”調和,形成一種自我的和諧。

歌曲欣賞

陀飛輪
陳奕迅

歌詞

**************

還剩低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表面對照,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也許真的瘋了,那個倒影多麼可笑,靈魂若變賣了,上鏈也沒心跳。

孔老夫子說:“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用“禮儀”解釋“禮”是不很準確的,“克己復禮”的“禮”是指社會的規範,也就是那些道德規範、法律規範,再加上不斷變化的“潛規則”。
對於先天的命,我們是無法選擇的,但後天的路,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可以選擇“聽天由命”,也可以選擇“逆天而行”,還可以“修命養運”。但不知道社會的那些“規範”,你走的路肯定艱險……
這立身處世的要點,不能不知,不能不履,不能不慮。瞭解了這個“禮”,才能將社會的規範與自己的道路調和,形成一種自我與社會的和諧。

孔老夫子說:“不知道信用,就不能真正了解別人。”有專家解釋,“信”是“人言”之解,或許更正確吧,不過“信用”與“人言”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是群體動物,社會就是這個群體。可每個人都是在與自己周圍的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參與社會的。
害群之馬當然難以處世立身,人言可畏也是需要避免的。瞭解了這個“信”,才能將自己與周圍的人調和,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和諧。

老清想,君不君子無所謂,但在社會上想立身處世,尋求自我的理想,不能不留心這三個“和諧”啊!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0330

命運,到底是冥冥中註定的不可改變,還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一種人生遊戲,老清不夠資格來評說,在這個博裏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些領悟。

上個禮拜,一陣風留言說:

強迫自己樂觀和積極, 做不到又自責, 正是我最近的焦慮所在。堅信自己是命運的主人, 如何自然做到, 又是一個困難。”

老清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心態,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階段。關鍵的問題應該是在如何認識這個現實世界的“自然”與如何認識現實自我的“自然”吧。
所謂的“自然”,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本來的樣子”。
現實世界的“自然”就是現階段存在的事實,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人際關係等等。
現實自我的“自然”就是現階段存在的自己,包括身體素質、知識水平、脾氣性格等等。
做命運的主人,並不是異想天開地隨心所欲,而是“順其自然”,順現實世界的自然,順現實自我的自然。
在現實世界中,根據現實自我的條件,來撲捉自己能力可以承擔之事的機會,就是老清所說的順其自然地做命運的主人。

哈哈,很空洞吧,不過想想看,以自己的真實實力,可以在這個現實社會中有什麽樣的發展,很值得在自我休養中考慮啊。

歌曲欣賞

故事未完成

歌詞分享

**************

劉亦菲

*****************

 

說個笑話,老清多次接到無聊的財務公司推銷電話,有一次得閒,同那靚女開了個玩笑,說想借一千萬投資,賺了錢就找那圖片上的明星做小三……哈哈,那個靚女還追問,月薪幾多……好不好笑。

其實,誰不知道用錢來賺錢是香港這個現實社會的捷徑,可想想自己有神馬資格去走這個捷徑?別談神馬理想,先修自己的命,養自己的運吧,這樣才是做命運主人的道路……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君子小人

人們常用君子與小人這兩個名詞來形容周圍的人,把個名詞都變成形容詞啦,驚蟄打小人,上街嫐君子,是老清對這個月6號的簡評。
原來“君子小人”的說法竟是兩千幾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首創。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明白知道之意;同時也有“寓”之意,寓意之解。譯成現代語就是:

孔老夫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老夫子說:“君子是道義的化身,小人是名利的顯像。”

【老清歪評曲析】

或許上面的譯文是歪曲了《論語》的本意。這只不過是老清的思維。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孔老夫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了又傳,說了又說。
這就是說,儒家老祖宗明確地提出了義與利問題。一般人都會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那麼“義”是什麽?在《論語》中看到,他們講的“義”,是指要服從等級秩序的一種“道德”。
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 所以,儒家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理論的不斷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縱觀也好,橫覽也好,隨著時光遷移,留下很多“歷史”。在這些歷史殘影中,我們見到的那些“君子”,都是掛著口頭上的“道義”來尋求實質上的“名利”。
或許是老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不過,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在完成來到人世間的歷史使命中,“義”與“利”只不過是一種擇選的天平。
在不可改變的“等級秩序”這種社會現實中,任何人都可以調整天平兩邊的砝碼,去實現自己在“等級秩序”中的升級,(哈哈,升級可以名利雙收了,但不能不注意那“道義”啊!)

高唱民主的君子,在獨裁的眼中是小人,在草根的眼中同樣是小人。
哈哈,老清隨意寫到這裡,自己都糊塗了,到底老清是君子還是小人?在平民百姓口頭的君子小人或許另有解釋,當然離不開“義”與“利”啦,那就另文再談吧。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可以說,孔老夫子的這句“子曰”是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解釋。

孔老夫子說的意思是:“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老清歪評曲析】

或許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是個很自我的過程。
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鑑,不重蹈別人的舊轍,這是一種理性的提昇自我的態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闢之處。

但是請注意,甚麼是“賢”,甚麼是“不賢”?這就是由一種自我的價值觀產生的選擇問題啦。同樣一個人的行為,在不同的價值觀下,評價決不會相同。
比如那個多次大鬧立法局的名議員,有人會視為有型的偶像,有人則會看成是跳樑的小丑。賢還是不賢,各有定義。

老清想,自我修養,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在自己的環境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見賢思齊”就會變成隨風擺動的“見異思遷”了……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論語》是孔老夫子的弟子編集的言論集,下面這句是孔老夫子在甚麼樣的環境下說的,自己搞不清楚,不過都對現代環境有所啟示。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那個集團沒有仁德了。”

【老清歪評曲析】

有人說,從儒家的角度看,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 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
老清對這些說法有所保留。
不管你是否存有“仁德之心”,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錯誤都是“好心做錯事”。

老清較同意的是那個“黨”字。在任何一個時代,社會中都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及代言人存在,相互鬥爭,尋求自己集團的最大利益。
“錯誤”是另一黨派的指責,特別是對未來的建議。說實在的,尚未成為事實,何有錯對之判定?

圍繞現今“預算案”的鬧劇,誰對誰錯?還不是不同利益集團的自己感覺?

在此,老清想,孔老夫子的這句話應該有個新解:錯誤,是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指責;看看這些指責,就可以看到那個利益集團的“仁德”是什麽樣啦……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一些中年朋友或是走上社會的青年朋友,有時會感到“懷才不遇”,好像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老清在同有這樣想法的朋友聊天時,總是會用題目的八個字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八個字出自孔老夫子的《論語-里仁篇》,原文是: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簡單地用現代話翻譯一下:
孔子說:“不怕沒有職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可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努力成為值得為別人知道的人。”

【老清歪評曲析】

這句“子曰”是孔老夫子對他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也是是他倡導的立身處世之基本態度。
老清讀儒家的文章,感覺他們是以入世為主,這些儒家先賢,包括孔老夫子並非不想成名成家,並非不想身居要職,並非不去追求名利,而這些成名成家、身居顯貴、家宅豪富正是他們的追求與希望。
值得注意的就是這段“子曰”的立身處世之道。孔老夫子教導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高官顯職的各方面素質。

老清認為這種儒家的思路是可取的。學海無涯,實用無常,不要把精神總放在“懷才不遇”的酸醋裏,在社會中,沒有人知道你的才幹不要緊,默默耕耘吧,努力成為一個值得被別人“知道”的人。

當“需要”出現時,很多人一定會發現“被需要”的人,特別是現今訊息發達的社會……

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寫過兩篇對《論語》中的名言的理解,今天這句也是《論語》中孔老夫子說的,但很少見有人提起。
這句“子曰”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從字面上翻譯成現代的話吧。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去擺脫。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不會在一頓飯的時間里(指任何短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不背離仁德,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老清的譯文不一定準確,也沒想在這裡當古漢語講師,只是在字面上翻譯一下,或許對博友有些幫助。但進一步的自我理解,就要看各位自己的心得啦。

【老清歪評曲析】

從這一段“子曰”,老清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入世理念觀,也看到儒家老祖宗對“仁”的執著。
以往介紹《論語》的文著中,很少提及這一段內容,使人似乎覺得儒家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讀了此段文字,老清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孔老夫子並不是不要利,不要欲。
不管是數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還是現在的凡夫俗子,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或許這就是一種千年不變,而且不斷進化的人性吧。
但怎樣得到富貴,怎樣擺脫貧賤?人們走著不同的道路。
孔老夫子執著地說,必須通過“仁德”之道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富貴,去擺脫貧賤,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的潛在意思是不是在說,行儒家仁義之道,就可以得到富貴,擺脫貧賤?哈哈,孔老夫子真高,面上講仁義,目的在富貴。
老清這樣說,的確是“以小人度君子”,但細讀儒家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仁義道德,即使在今天仍感其不可低估的規則壓力。這種規則壓力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因為這遊戲規則是“富貴”者定的啊。

如果從道家之說講,人想逍遙,不是不要富貴,但重要的是心靈的富貴。爲了外在的富貴,而將心靈困在種種規章制度之中,何談逍遙?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好時光,飛逝如奔兔

工友安突然劈炮不撈了,最後一天的拍檔竟想不到他比平時的工作態度更認真。哈哈,他說,做好最後一天這就是“活在當下”,提前退休也是爲了“活在當下”……

不用管阿安劈炮的原因,又回到老清“活在當下”的胡思亂想。

常說人生百歲,其實能活到七十也就被稱之“古稀”了,其餘三十年是個虛數吧。
仔細算算,這70年間,開頭有十幾年是童年,糊里糊塗,不能算數,減去15。
結尾那十載呢?就像老清這個年齡,又不免會出現老年癡呆,現在說是“腦退化”, 再減去5。
嚴格說來,中間五十年才是真正的實數;而這五十年,又被黑夜佔掉了一半;再除以2。
剩下的二十五年,有時刮風,有時下雨,種種不如意,(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
至於好時光,則飛逝如奔兔,轉眼成空。仔細想想,不抓住此刻,快快活活過日子,反而時時刻刻為各式各樣的煩惱煩惱自己,真是對不起自己。

萬古乾坤,百年身世。
不用問美人如何一笑傾國,也不用問將軍如何引箭穿石。那些舞臺上的的角色雖然各有他們精彩的臺詞,而我們自己呢?只能站在此時此刻的舞台上,在燈光所打出的表演區裡,移動我們的玉步,演好我們的角色。
人生是現場演出的舞台劇,容不得NG再來一次,我們必須在“當下’演好。觀眾的掌聲或噓聲,不是太重要,自己在演,當然喜劇好過悲劇啦。
演,就是“活”,而悲劇中也有喜,喜劇中也有悲,關鍵是“當下”的自己,抓住這好時光,抓住這好時光中的“喜”……老清想,這才是享受“活在當下”吧。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不僅是老清的自我標榜,也是自己處理世事煩亂的心理平衡工具。

哈哈,很多人都用“活在當下”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可哪一個人不是活在當下?哪一個心跳不是在那個心跳的當下?哪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當下”,於是“活在當下”是有千千萬萬的不同畫面,無一相同,各有特色……

不錯,這個“活在當下”有很大的誤區,關鍵就是“活”的主角怎麼理解“當下”,怎麼理解“活”啦。
是將身體慾望在“當下”放縱?
是消極掩飾失敗的“當下”?
還是將凡塵煩惱暫時丟在“當下”之外?
還有……

“活在當下”應該是佛教的禪宗語言,禪,本身就是個人的領悟,不同的自我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沒有什麽對與錯,對與錯將會由未來宣判。

一位工友近來行遲來的“桃花運”,年過“不惑”女友多多,哈哈,他還用“活在當下”來不停地放縱,好像大覺大悟,後悔自己年輕時只顧工作家庭,沒能遊蕩在叢花之中……

一位未及“而立”的後生,多次轉工,現在同老清一樣,榮耀地成為看更阿叔。同樣在談“活在當下”,……

老清在噗浪中曾寫過:甚麼是活在當下?很簡單,把自己的心全心全意地集中在此時此刻,不需要為過去後悔,也不需要為將來擔憂。

這當然是老清自我的領悟,對自己來講,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心理平衡的工具。老清不敢說自己的領悟是對的,但這種“活在當下”絕不是消極的“生存”,而是一種“活”,用思維去活出一個人,而不是用身體慾望去完成動物性的人之本能……

講多一句,“活在當下”與“消極逃避”不是因果關係,是一些誤區引出兩者的相連。朋友,您如何理解“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