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

棲守道德者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甯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菜根譚】

1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近道之法【道德經散譯】10-2

老子在第十章中提出的六個問題中,前三個是教人觀己觀內,後三個問題是告訴人如何觀他觀外。

【道德經散譯】10-2

第四個問題:人是活在群體之中的,有義務為國為民服務。愛民治國是大眾對君王的希望。如果身處管理國家的位置,您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老清胡想:國與身同,不論修身治國,都應該多考慮考慮“無為之治”的問題。但先要領悟什麽是“無為”,領悟的越深刻,自己在愛與治上的處世之道運用的越好。)
(老清亂思:愛民治國,應該是儒家的主張,墨家也有此說法。愛與治,都是帶有目的念想。帶著目的去“無為”,誰能解釋一下裏面的邏輯?哈哈,無為,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吧。)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

近道之法(一)【道德經散譯】10-1

從“不仁”那一章開始,老子一直在聖人與天之道的話題上陳述天之道,描繪聖人。但聖人也應該是生活在人群裏的人,只不過是在思想行為上與眾不同罷了。不同在甚麼地方?就是對道的領悟深淺不同,對現實的觀察境界高低不同。怎樣才能加深對道的領悟?怎樣提高觀察現實的境界?請看第十章。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
若加一分調停佈置,趣意便減矣。
白氏云“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有味哉,其言之也!
【菜根譚】

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會景得趣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菜根譚】

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修身養性就非得去那些旅遊勝地清淨之所,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東西能給自己帶來歡樂,也能對自己的修身養性有幫助。
關鍵在於自己那雙去發現的眼睛,還有那顆感悟自然的自我之心。

忙碌的現代生活讓很多人身心俱疲,別說修身養性了,調節自己的身心,減輕心理壓力,都難辦到。這時需要的就是自己學會尋找樂趣,來調節自己。否則整天緊張兮兮的,很容易如繃緊的弓弦那樣,就算沒有折斷,也會是弓弦退化。

老清的一些朋友、工友,在青壯年時,就是在緊張的生活中度過,他們現今老了,身體健康就說明了這一點。
對《菜根譚》裏的一些段子,多體會體會,會對感悟生活,調節身心大有好處。

記得于丹在很多年前說過一句,上班當儒家,下班做道家。(就是這個意思,原句記不住了。)掙錢要有為,回家要無為,只要不是玩物喪志,建立些業餘愛好都可以調節自己的身心,如聽歌彈琴畫公仔,種花養魚學烹調, 總有一樣可以玩玩吧。關鍵當然還是自己的那顆心……

附上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供各位品味那種悠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功遂身退【道德經散譯】第九章

老子說了“上善若水”,後人將那七個“善”字總結為水的“七善”,老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違諱,在散譯中跟著走。其實,那只不過是老子在將“善”從“上”的虛,拉回現實可見的七個方面。老清想,老子認為的“善”只有三味:其一,利萬物;其二,不爭;其三,處眾人所惡。
此三味中,“利萬物”為“善”是人的共識,而後兩味則為人之不齒。這是困居“人之道”中的人不理解效法“天之道”的重要。接下來,老子在第九章引用天之道自然的法則,在人生處世的哲理藝術上,串出一篇老子式的“勸世格言”。請看: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人生短暫,不要虛度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
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菜根譚】摘抄

 菜根譚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上善若水 【道德經散譯】第八章

老子講了聖人效法天地的“不仁”、“不自生”,以人之身跳出人之道,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楷模(身先),成就了“聖人”的名號(身存)。接著開講老子自己最喜歡的“水”,留給後人一個“上善若水”的詞彙,與老子一起千垂不朽。請看第八章……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菜根谭231)

3070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聖人不是人(之二)

老清說聖人不是人,只局限在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的那種聖人。被後世華夏子孫拜聖的周公與孔夫子可不在此列,這兩位“聖人”的的確確是人,因為他們不但堅持保衛人之道,還變本加厲地為其加上一道道規則,就是那仁義禮智信什麽的。

倒數人生1001

倒數人生,留些遺憾,留些無奈,從1001開始吧,希望老清還有一千零一夜……

倒數人生

年歲大了,
頭髮漸漸稀疏,慘遭時光染白;
牙齒慢慢搖動,被迫離牀而去。

時不我待,歲月的腳步匆匆,不以我的意志轉移;
順其自然,衰老的節奏慢慢,有待我的意志漫延。

品味身體的凋謝,在蟬鳴荷艷的時節。
有個聲音在吼,唯有思想長存。

蟬鳴荷艷,心魂境靈自有谷壑;髪落齒離,精思神想勝似少年。

(夏日行走公園有感)2012/6/6

2012年6月6日星期三

聖人不是人 (之一)

在老清的《道德經散譯》第七章中曾寫過:“聖人可真不是人,凡是人都有私心私欲,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不論是偉人還是凡人。”
的確,在《道德經》中,老子講的“聖人”(有二十幾次)根本不能稱之為“人”,因為這些“聖人”跳出了人之道的軌跡,融身於天之道中。

2012年6月3日星期日

天長地久 【道德經散譯】第七章

老子引用黃帝的話,贊美道體具有的母性美德,就此引出天地是由“道”造就的。我們人類是生存在地球這個天地的空間之中,與自然萬物同時在天地的包容支撐下生活。天地為甚麼會長久的存在?對人類又有甚麼啟示?聽聽老子的第七章怎麼說吧。

2012年6月2日星期六

玄牝 不勤 【道德經散譯】06

講了天地的不仁、聖人的“守中”態度後,老子筆鋒一轉,引用黃帝的話,贊美“道”就好象母性,有著神奇玄妙的創生能力,請看第六章。

----------------------------------------------------------------------------

《道德經》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道德經散譯】第六章

先聖黃帝曾經說過,“谷、神、不死”這三種特性,匯合在一起,就可以稱作“玄牝”。
(老清插話,在《列子》中也有這一段,不過是注明“黃帝書曰”,而不是“老聃曰”。看來有可能是老子引用黃帝的話,不過今已沒有《黃帝書》的任何版本,只能說是“可能”。)

山谷,當然是一個比喻,山谷之中是虛空的,像是一個大容器;“道”就是具有這虛空的特性。(老清奇思不解,爲什麽要用“谷”來比方?在山谷上空望下去,像是條河,寬有限長無頭……)
神,就是神奇,什麽東西神奇?就是虛空中隱含的妙用。這神奇妙用當然也是“道”的特性。
不死,就是永恆存在的,“道”,只有“道”才是永恆的存在。
只有“道”才能匯聚“谷、神、不死”這三個特性,就將“道”看做是玄妙的母體吧。

有著神奇妙用的母體,其妙用就是創生力,那創造生育的門,就是產生天地的根源。(老清想,這“門”是不是就是“谷”的出口?天地就是從這個“門”或這個“谷口”出來的?不對吧,如果那個“玄牝”就是“道”,生出來的那些天天地地,物物種種都跑到“道體”之外啦?不合邏輯。誰能給個解釋?)

“道”綿綿不絕的創生能力,在我們的眼中,好象是存在的,但卻看不清楚;這是不勤用的原因吧,“用之不勤”就是不多用啊。(老清插話:很多人都說“不勤”就是“不窮”,說的是那神奇妙用怎麼用也用不完的。這與“不勤用”的解釋完全是南車北轍啊?救命啊,誰能幫下忙……)

笨蛋,多言數窮,多用術窮,不勤用才是“綿綿若存”……

------------------------------------------------------------------

【笑談“玄牝”】玄,黑色;牝,雌性生殖器官,喻為“洞”。玄牝,黑洞也。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宇宙產生於“黑洞”,奇哉,妙哉,神哉……

【有關“黃帝書”】老子之學蓋本黃帝,故漢世稱黃老。
《釋文》云: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得長生之道,在位一百年。
按《漢書藝文志》有黃帝書四篇,黃帝君臣一篇,黃帝銘六篇,與道家相類。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8×9=64

【8×9=64】这应该是对的!!!.

(2012-05-31 19:15:02)

转载

【8×9=64】这应该是对的!!!

 

【8×9=64】这应该是对的!!!.

谦女五世:用文化的方式,告慰远逝的亡灵.。
【8×9=64】这应该是对的!!!.

這不是老清的瘋怨,是國內一位仁兄的博客,不知可以有多長時間的壽命,會否很快被“河蟹”……下面還有這位仁兄的另一篇圖片博文,有興趣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