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寫過兩篇對《論語》中的名言的理解,今天這句也是《論語》中孔老夫子說的,但很少見有人提起。
這句“子曰”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從字面上翻譯成現代的話吧。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去擺脫。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不會在一頓飯的時間里(指任何短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不背離仁德,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老清的譯文不一定準確,也沒想在這裡當古漢語講師,只是在字面上翻譯一下,或許對博友有些幫助。但進一步的自我理解,就要看各位自己的心得啦。

【老清歪評曲析】

從這一段“子曰”,老清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入世理念觀,也看到儒家老祖宗對“仁”的執著。
以往介紹《論語》的文著中,很少提及這一段內容,使人似乎覺得儒家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讀了此段文字,老清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孔老夫子並不是不要利,不要欲。
不管是數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還是現在的凡夫俗子,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或許這就是一種千年不變,而且不斷進化的人性吧。
但怎樣得到富貴,怎樣擺脫貧賤?人們走著不同的道路。
孔老夫子執著地說,必須通過“仁德”之道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富貴,去擺脫貧賤,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的潛在意思是不是在說,行儒家仁義之道,就可以得到富貴,擺脫貧賤?哈哈,孔老夫子真高,面上講仁義,目的在富貴。
老清這樣說,的確是“以小人度君子”,但細讀儒家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仁義道德,即使在今天仍感其不可低估的規則壓力。這種規則壓力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因為這遊戲規則是“富貴”者定的啊。

如果從道家之說講,人想逍遙,不是不要富貴,但重要的是心靈的富貴。爲了外在的富貴,而將心靈困在種種規章制度之中,何談逍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