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

“蔽而新成”與“蔽不新成”

解讀道德經

在《道德經散譯》15-2中,老清說了南懷瑾大師在《老子他說》裏,使用“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的文本,而不是一般版本的“蔽而新成”。此文就此一字之差的兩個文本,胡說八道一番,以之為自娛自樂自慰……

以字義講,“蔽不新成”可以解釋為“安於陳腐不求新成”,而“蔽而新成”則有“吐故納新去舊更新”之意。
一字之差造成完全相反的意思,到底哪一個文本符合老子思想的邏輯?是“不”的消極,還是“而”的積極?

老清一直以為,對於古漢語,特別是經典的文章,很多人都是戴著主觀的有色眼鏡去解說意譯,然後再自圓其說。(包括老清自己在博客裏的言語,好在點擊率不高,不可能造成災難。)
想藉翻譯成白話文的書文來學習《道德經》的讀者,面對堆積如山的不同解釋,真如老子說的“濁”,大都搞到焦頭爛額都搞不清楚。
不知多少朋友問老清怎樣讀經典古文文章?老清的回答是只有“靜之徐清”。先找幾本專家的著作讀讀,會發現很多不同的解釋,特別是《道德經》、《周易》這樣的“玄”字類的經典。這些不同的解釋肯定會給讀者帶來不同程度的“渾濁”。
沒關係,沒有“渾濁”就不需要“靜之徐清”了。讀《道德經》,任何一部注解的著作對我們來說,只是“老子字典”,而不是《道德經》本身。只有在回到《道德經》的古文語境中,跟老子去探討,才會發現老子給自己的解釋,才能真得到自我的領悟。(哈哈,這就是與古人對話的“穿越時代”。)

走題了,還是回來說“蔽不新成”與“蔽而新成”的一字之差吧。

“蔽”,一般的解老者都解釋為舊東西,而不是作為動詞的“遮掩”之意。也就是說,“蔽”通“敝”。南懷瑾大師的解釋也是舊的東西,但加上個新的定語,成為“保護得很好的舊東西”。
至於將“蔽”解釋為“陳腐”,也是將“蔽”通“敝”,就是破爛兒那種陳腐。

老清初讀《道德經》是“蔽而新成”版本,認為“吐故納新”是“夫唯不盈”的結果,同時也是“動之徐生”的表現。直到現在,老清仍然選用這樣的理解,仍選用這個文本去解讀《道德經》。

南懷瑾大師的《老子他說》應該是03年跟旅行團去國內旅遊是買來的,大師這本書沒有將81章完全寫完,但大師用佛儒道相通的方法解釋《道德經》,使老清得益良多。書中對“蔽不新成”的解釋,雖未被老清在博文中採納,但卻是提高了老清對自我修養的新意境。

南懷瑾大師將“蔽”舊東西的解釋加上一個定語,成為“保護得很好的舊東西”,絕不是一種強牽,有個成語“敝帚自珍”不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定語一加,“蔽”就帶有“原來的樣子”之意,這不就是“自然”的含義之一。接下去的“不新成”可以理解為不人為的去增生,即使吐故納新都應該是順其自然。

在這種理解下,老清得到很大的啟示。
老子是說,只有“不盈”,才可以保留自己原來的樣子,才可以不“人為”的為自己戴上新的枷鎖。這種理解完全符合老子“道法自然”的主題,同時也回應了本章開始時所寫的得道者“深不可識”的原因。

雖然,老清沿用“蔽而新成”的版本,但南懷瑾大師對“蔽不新成”的解釋仍是記憶中的重點,對老清的啓發真是很大啊。

2 則留言:

何 如 說...

分享得太好了 太好了 呵呵

何 如 說...

分享得太好了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