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眾妙之門

國畫,講究墨法燥濕,筆潤為濕,筆枯為燥,燥濕相間,濃淡有致,因燥顯濕,以濕襯燥,陰陽映帶,如雲霞障天,方為妙書。

書法中,行書草書筆畫相連的細線,稱為“游絲”,或聯數筆,或聯數字,講究賓主合宜。斜角變幻,又有飄帶,折帶種種名稱,講究虛實相配。

別誤會,老清不是離題改寫國畫書法,上面那兩段,只不過是很早以前學國畫,學書法時的筆記。

熟悉國畫書法的人會知道,這些已經不是簡單的技巧了,而是從眾多成功例子中,抽取出來的“道理”。也就是說,受歡迎的國畫,書法都具有這些特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抽取這普遍性,可以說是“抽象”的過程,應該是進入了哲學的範疇。甚麼是哲學?要讓教授來講,可能比道家的“玄而又玄”更“玄”。

以老清的理解,哲學,就是在人類各種思想觀念後面,進行的更深處的抽象,探索普遍性的規律。簡單的說就是“大道理”。

如果按兩千年前的老子說法,哲學探討的是“大道”,“常道”,不是各種專門的“道”,所以老子說,“道”是“眾妙之門”。老子當年不會懂得“典型性”、'“普遍性”,可一個“眾妙之門”,就形象的說出了哲學的本意。

“眾妙”就是不同的典型,個體,“門”就是普遍性的規律。不論是甚麼“妙”,只要想生存,想發展都要,也都一定會經過這個“門”。

哈哈,這是“玄而又玄”嗎?哲學就這樣很簡單地解釋了出來。當然,老清薄學多失,更沒有“做學問”的心態,這種說法一定被學者視為不屑一駁的胡說八道。

是啊,哲學真是“玄而又玄”的學科,讀一些哲學教科書真像啃牛皮,咬不斷,嚥不下。老清早就將這“牛皮”放生了。“道可道,非常道”,既然如此,何必去鉆那沒有真確答案的真理呢?

讀老莊,老清再不提哲學,而是多講哲理。請注意,哲理不完全等於哲學道理,是練習獨立自由思考的功夫,也就是修煉自我領悟並指引未來道路的功力。

故此,讀老莊也好,讀孔孟也好,要記住走入“眾妙之門”但不要停留在門邊去討論這個“門”。莊子講“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的表演,使那個文惠君得到“養生”之道,何解?就是因為文惠君看表演,領悟了“道”的奧妙,他沒有停在那個“門”邊,追問甚麼是“道”,而是走進去,舉一反三,將“解牛”之專門的“道”,領悟出自己“養生”之專門的“道”。這就是抓住“普遍性”,運用到“特殊”的領悟哲理過程。

想逍遙,先在自我中找到這個“眾妙之門”吧。

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養生修煉

“窮則獨善其身,通則兼濟天下。”不記得是哪位古人說的啦,其實也不需要牢記那麼多東西,只要認為有道理,拿來用就行了。

老清多年來,反復地讀《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得到一些對養生修煉的領悟,雖然只是道家哲理中的一小部份,但已經感覺到,其具有“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功用。

其實,儒家也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部曲,而且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不論一個“自我”一生有沒有成就,都應該打好“自我修養”這個基礎。

一個逍遙的自我,不論是領悟道家哲理,還是遵循儒家規範,都要從“自我修養”出發。有了這個基礎,不論你走那一條路,都可以達到“逍遙”的彼岸。

養生修煉,只是後人在領悟老莊著作時的一個方面,附於道家哲理發展的一條支路。

可以說,老莊之後兩千多年,解釋老莊著作與闡述領悟心得的人與文章不計其數,老清只拜讀過很少,粗略的可以分為四大類,即哲學探討,帝王御術,養生修煉,道教崇拜。

上文已談及道教一路,但不能不提的是,道家哲理的一些繼承人竟是道教中的道士,如張三豐。(不是金庸小說中的那個,是有歷史記載的張三豐,老清會另文陳述。)反而,一些並非道教的道家子弟——“方士”卻爲了名利,將自己偽飾成“神”。

這些歷史上的變異,正是“道法自然”的表現,歷史的自然變化環境造就了這些變異。當然也有人為的因素,這就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支持與倡導,更重要的人為因素,就是變異者“自我修養”根基。

老清是無宗教信仰的,但尊重各宗教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功績,包括在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

老清不是“做學問”的,但尊重對老莊在哲學,文學方面的學術探討。也尊重那些將“帝王御術”運用到“管理學”上的智者,那也是對道家哲理的一種領悟。

老清自己對道家哲理的領悟,則是集中在“養生修煉”之上,修身養性,性命雙修,練出一個健康的自我,才能擁有逍遙的心靈。

“獨善其身”並不是消極的避世,只因“窮”時的自然,必須“獨”;“兼濟天下”亦非積極的進取,只因“通”時的自然,責無旁貸,只能“兼”。搞懂“獨”與“兼”,就是養生修煉,邁向逍遙自我的第一步。

2010年11月23日星期二

得道與成仙

提起“道家”、老子、莊子,很多人除了認為是消極避世的學說外,還會以“玄學”稱之。

老清認為,“玄學”一說,就是把道家的哲理與道教的“神仙”混為一談啦。

眾所周知,道家與道教都以老莊為尊,都是老莊的徒子徒孫,但這是一個表面的情況。從本質上看,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

老清不才,對道教只知其皮毛,以下論述如有對道教不敬之處,還望見諒。

從本質上看,道家的中心是對“道”的探討,自我修煉的目的是在領悟“道”。而道教的中心是建立“神”,信神的目的是爲了得到保佑。以這點看,老莊在道家門徒的心目中,是“先師”;在道教信奉者的心目中,是“神仙”。

從這兩個不同的“中心”出發,道家探討“道”領悟“道”,很自然會形成一個不信天命的信念,他們號稱“我命由我不由天”。而道教是對神仙的供奉,也很自然地在宗教的圖騰崇拜中,拜祭神權,結果同其他宗教一樣,以“神”的意志駕馭個性的自由。

一個提倡順其自然,不信天命的學派,怎會是一種“玄學”?問題就是將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談,使《老子》《莊子》蒙上神秘的色彩。這跟佛教的圖騰崇拜與佛理的哲理探討被混為一談一樣。

老清多年讀老莊及道家其他先賢的著作,認為道家倡導的“得道”,並非道教可望的“成仙”,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得”字,就是說,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對先師著作得到自我的領悟。得到這種領悟,並運用到自己處世的實際上,就是“得道”,不是“成仙”而是成就自我。有了這樣的“自我”,才能“窮則獨善其身,通則兼濟天下”,這不也是一種逍遙?!

2010年11月8日星期一

逍遙的障礙 不知足

上文的故事可能是大家很熟悉的,好像沒人相信有那個傻瓜存在的可能。但是細看身邊的人,哈哈,到處都是這樣的精明勇敢的“傻瓜”。

人心難滿足 不怕得罪您,您或許也是其中的一員……

這就是人性後天的變異,慾望不斷膨脹。這不是一種特殊,是一種普遍的現象,甚至達到全世界“理所當然”的共識。

就是這樣的一個大群體:他們擁有的比以前更多,但從來不會滿足;他們仍然拼命工作,為的就是那個“1”;他們苦苦努力,渴望儘早實現“100”。

得到“100”,會停步嗎?不可能,因為還有“200”在召喚。他們的生活裏永遠還有更高的一個目標,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努力,竭盡全力去實現那些目標。

這是“理所當然”的共識,也是“勵志雞湯”鼓勵的要點,人向高處走嗎,誰說不對?

老清冒天下之大不韙,說多一句,“雞湯”可以補身,也可傷身,喝上癮,就難以自拔啦。

一個人擁有越多,枷鎖就越重,就離逍遙越遠。“不知足”就是逍遙的一個大障礙。

2010年11月5日星期五

99與100之間的差距

99 與 100 之間只不過相差個 1 。但別小看這個 1 ,……

不停地追逐 何苦呢?

先說一個傳說的故事吧:

從前有位國王,天下盡在其手中。照理他應該滿足了吧,但事實上他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總覺得還有些歉缺。

有一天,國王早上起來,決定在王宮中四處轉轉。當國王走到禦膳房時,聽到有人在快樂地哼著小曲。原來是一個廚子在唱歌,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國王覺得很奇怪,他問廚子點解會如此快樂,廚子回答道:“陛下,我雖然只不過是個廚子,但我一直盡我所能讓我的妻子小兒快樂。我們所需不多,家裏有間草屋,人工也可以得到暖飽,這就足夠了。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我的精神支柱,當我帶回家的哪怕是一件小東西都能讓他們滿足。我之所以天天如此快樂,是因為我的家人天天都快樂。”

聽廚子這麼說後,國王便把這件事講給宰相聽。宰相答道:“陛下,我相信這個廚子還不是得到99 的人。”

國王詫異地問道:“甚麼 99?為甚麼是 99而不是100?”

宰相答道:“陛下,這 99 與100看上去差不多,不過得到 99 的人……”宰相停了一下,接著說,“這事很難講清楚,請您做一件事,您就會明白這裡面的道理了。”

國王按照宰相的辦法,讓侍從在一個袋子裏放進 99 枚金幣,然後把這個袋子放在那個廚子的家門口。

廚子回家的時候發現了門前的袋子,當他打開袋子,先是驚詫,然後是狂喜:金幣!全是金幣!廚子將包裏的金幣全部倒在桌子上,開始清點起來,99枚?廚子認為不應該是這個數,於是他數了一遍又一遍。的確是99枚。他開始納悶:沒理由只有99枚啊,沒有人會只裝99枚啊,那麼還有一枚去哪里去了?

廚子開始尋找,他找遍了整個房間,又找遍了整院子。直到筋疲力盡,他才徹底絕望了,心情也沮喪到了極點。

廚子決定從第二天起,加倍努力工作,早日賺到一枚金幣,使他的財富達到100枚金幣。 由於晚上找金幣太辛苦,第二天早上他起來得有點晚,情緒也極壞,對妻子和孩子大吼大叫,責怪他們沒有及時叫醒他,影響了他早日掙到一枚金幣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他匆匆來到禦膳房,不再像往日那樣興高采烈,既不哼小曲也不吹口消了,只是埋頭拼命地幹活,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國王正在悄悄地觀察著他。

看到廚子的情緒變化如此巨大,國王大為不解,照理說得到那麼多的金幣理應欣喜若狂才對啊。他再次去問宰相。宰相答道:“陛下,這個廚子現在已經得到 99 了。他比以前擁有得多了,但正是這個 99 ,使他不滿足,他拼命工作,為了那個額外的 1,他們苦苦努力,渴望實現 100。 原本生活中那麼多值得高興和滿足的事,因為出現了湊足 100 的可能性,一切都被打破了。”

各位,爲了達到 100,竭力去追求那個 1 ,有無實質的意義?看上去,這個“1”,只不過是 99 與100的小小差距,但付出失去快樂的代價,可就不是小小的差距啦!

在《老子》第九章中有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就是一種勸誡?逍遙與否,不僅僅表現在財富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對今天已有的快樂好好把握,不要陷入不停升級的慾望追逐……

逍遙 簡單的一種生活態度

經過一段掙扎沉思之後,終於決定將新浪的《老人願》中有關老清自己對道家哲理的領悟之文,改在這個名為《逍遙道道通》的“孤高”地界發佈。或許也是一種清靜的選擇吧。

逍遙的萌芽

“逍遙”,或許是很多人的嚮往,可甚麼是“逍遙”?答案卻在於自我的價值取向。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現代人”在享受經濟成果的同時, 人們普遍感到有很多壓力,在超重壓與快節奏之中,“時代的焦慮症”的出現是一種必然。

這種“時代的焦慮症”的表像就是人的“浮躁”,浮躁之下,就會出現一連串的連鎖表現:貪欲、奢華、矯情、濃艷、造作、作秀……

人類生活原有的本質,被潮流搞到表面化、程式化,物質化、功能化。本應享受的生活,變成了享受奢華;本應追求的人生,變成了追求慾望;本應嚮往的價值,變成了幻想所謂的“成功”,而不是享受追求成功的過程。

然而,逍遙絕不是享受奢華,滿足慾望,追求不斷升級的“成功”永遠得不到那逍遙的惠顧。

在老清的眼中,逍遙是屬於工作狂以外的那群人。他們專心於工作,也悠閒於享受,一切歸於自然,一切出於自我感受。在滔滔潮流的侵浸下,懂得保存自我,不去刻意追逐,清靜地品味生活那淡淡的味道。

不錯,逍遙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存狀態,一份自由而自然的心態。更重要的是,自我的那種逍遙感覺……

想幹甚麼就幹甚麼,不委屈自己,也不強迫自己。只要是法律和道德規範允許的,就可以無所不為。(或許這是逍遙的一種畫像吧)

一切以人本為原則,以自我為中心,不去苛求也不去追逐,我就是我。(或許這是逍遙的第二張畫像)

隨遇而安,用泡茶品茶的意境來生活,悠閒而自在,平淡真實,一切順其自然。(這是第三張逍遙的畫像)

與世無爭,享受清靜淡雅的“半畝人生”;不追求成功,只享受生存人世的過程。(把前三張畫像和在一起,就是這張無為的逍遙)

各位,如果能得到這樣的“逍遙”,那是都市化時尚,還是田間閒野?是最感性的瘋子,還是最理性的君子?是糊塗,還是天才?......

老清將會在這個別府洞天中,用道家的哲理來探討一下“逍遙”,不是甚麼學術研究,只不過是自我的感悟,自我的領悟。歡迎有緣來這小園地的朋友留言討論,相互交流領悟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