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自然”的延伸

老子撇了個“道法自然”,讓後人去揣摩,後世高人賢士所悟各自精彩,大有大見,小有小見。
老清乃槁人閒士,胡扯的都是自見,當然是“自見者不明”。
本文要侃的是“自然”也應該包括人的思維與人類的社會。

在前文,老清對“自然”的解讀是“各物種本來的樣子”。
其實這就是一個強牽的,“自見者不明”的解讀,既不哲學也不科學。
可以這樣的問,“本來”所指的是那個物種哪一個“時間”?哪一個“空間”?
如果沒有時間(逝)空間(遠)的限定,那就會理解為回到從前,復古派道家門徒就給人這樣的答案。好像對“小國寡民”的解說大都是此派的重點。

老清說的“各物種本來的樣子”是指一種物種本能,而這本能會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進化(或退化)。老子講的“反”就是一種立體螺旋,而非平面的圓圈。

那麼“人”這個物種的本能包括些什麽呢?
老清說,解讀“人亦大”很重要,就是強調“人”這個物種的本能除了身體本能外,還有思維的本能。
如果說身體本能是一種物質的自然,那麼思維的本能並非物質,而是被稱之精神的東西,這種思維本能可否也可稱為自然?

因為人有思維的本能,使人的群體除了有著動物群體本能外,還有社會的本能。這也是“人亦大”的原因之一。對社會這個被稱之為上層建築的東西,人類的社會本能可否也可稱為自然?

老清覺得,這就是人之道的問題,通讀《道德經》,老子講的都是人的思維本能與人類的社會本能,只不過天道派道家門徒的切入視點不同吧。
人的思維與人類的社會,都是一種自然。這是老清的自見。

受後來神秘化的“道”影響,現今大部份道學研究者都維持在“道”是無限大的無狀態物體,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這就像西方的上帝一樣,無所不能。
老清領悟不到這種宗教的神秘,也領悟不到本源的科學,更哲學不出世界本體的理論。
在老清的領悟中,“道”到底是什麽?
很簡單,“道”就是人對所有自然規律的哲學過程,是“心”的思維與“行”的驗證過程。

人的思維也有其自然規律,人類的社會同樣有其自然規律,雖說已非物質的自然,但也是一種自然的延伸。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道法自然

“人,才是道的創造者”,“道是自我之悟”。
這兩句是老清在《域中四大》一文中寫出的兩個“荒謬命題”。
荒謬之處,就是毫無邏輯可言,論證之據亦大有偷換概念之嫌。
但這荒謬正是老清從老子的“人亦大”中得到的領悟,也是老清多年來堅持的“自我中心論”重要的一環。

“人亦大”,為什麼大?大在什麼地方?老清讀過的先賢名家解老文章不多,也就幾十本,但找不到真正關注到“人亦大”理由的解悟,多為“知老子稱人大,不知老子為何稱人大”。
命題,提出來就是就是要用來“顛覆”的,真理,是來一步步接近的,不是某某某的道理是永恆不變。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真諦,在向“常道”行進的路上,任何“可道”的命題,都有不同程度的荒謬。

老清自開始接觸《道德經》,到現在已經用道家學說哲學了幾十年,哲學來,哲學去,哲學出一個思維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對存在的探討,不論是精神存在還是物質存在,最初的問題就是因人的存在而產生問題。沒有人出現在地球,沒有人的思維能力,根本就沒有什麼存在的問題。
在人還處於“裸”那個時代的地球,天,按自己的軌跡變幻,地,按自己的能力負載,萬物,按自己的本能生存。這就是“自然”,沒有什麼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天,不知有道;地,不知有道;萬物,亦不知有道。

道,是不是一種“存在”?
當人的老祖宗用石頭樹枝增強了生存的能力,用火煮烤食物擴充了食物的來源,這時,“道”就萌現了,在自己的身體本能不能“自然”生存之際,借助“外物”來增強繼續生存的能力,就是“人亦大”的大,思維能力方面的大。
正因為“人亦大”是思維能力的大,“道”才會被發現,被創造,被使用。
如何發現,如何創造,如何使用?這就要參悟老子25章的尾節了。

【道德經散譯】25-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人能在域中稱為四大之一,就是人在生存的過程中,不僅僅靠自己的本能,還能效法(效仿)地上萬物,從中找到提升自己生存能力的借助外物的辦法。
在效法地的過程中,人發現,地是效法天的,再進一步發現,天是效法道的。

(老清亂思)讀這25章尾節,人們都是一口氣讀完13個字,老清卻要來個大喘氣,在這前9個字後加上個句號。
何解?就是因為老清在這4個“法”字上的解讀是有不同的。這3個“法”字,老清解讀為“效法效仿”,而大喘氣後的“道法自然”之“法”是解讀為“法則”。或許又是一個顛覆,不顛覆“道效法自然”的看法,就不能給“道大”、“獨立周行”的命題找一個有點邏輯的論據。

(老清胡想)在那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怪句讀裏,給老清一個啟示。老子只說“人法地”,沒有說“人法天”、“人法道”,難道人不應該去“法天、法道”?
人一思考上帝就笑,老清的大腦一胡想,老清的心靈就笑。
地法天,不是變成了天,只不過是生存的需要,不能不“法”,但也不是全“法”。
天法道,是人發現“天”的運行是效法一種規律,“獨立周行”的規律。於是就猜想這規律就是“天外天”的存在。於是“強字”為“道”。
沒有人的思維能力,就不會有“效法”的行為。試想其他的動物為什麼不會用石頭樹枝來抵抗強敵,捕獲獵物?
沒有人的思維能力,就不會發現“地法天”的奧妙,就不會猜測有“天外天”的存在,就不會有將這個看不見的存在“強字”為道。
但是請注意“人法地”與“地法天”的不同,區別是主動與被動。
“人法地”不是萬物“法地”,而是被動中還有主動。
“地法天,天法道”卻都是一種被動,沒有思維能力,何談主動?

道法自然,不是在“道”外還有要效法的“道上道”,是說“道”的法則,就是自然。

(老清之悟)“道法自然”,人創造出“道”的概念,是利用獨有的思維能力
,在繼續生存的需要下,發現了在天地萬物中存在著不同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就會使生存的努力事半功倍。這些規律就被稱之為“道”。
隨著思維能力的進化,人發現這些“規律”的不同,是因物種的不同而不同,這不同就是各物種自身的樣子、自身的本能不同。老子說的“自然”就是自身的樣子、自身的本能。
“道”被人發現,被人創造出概念,不是只說不練,目的是用,所謂用,就是在“法地法天法道”中順從不能不被動的,探尋可以提升生存能力的辦法。不論是順從,還是探尋,都是一種主動。
主動用道,而不是被動循道,就要領悟用“道”的法則,老子給出的法則,就是“自然”。
天有天的自然,地有地的自然,萬物有萬物各自的自然。用道,就要掌握這些不同的自然,對不同的用道物件才能對症下藥,不會用高射炮打蒼蠅。
人類的文化進程,就是用道的進程,這是消極派道家門徒理解不到的。關鍵是他們只將“道法自然”引到“人”只能“法自然”不能“逆”“自然”。但根本不理解“人”這個物種的自然本能,除了身體本能外,還有精神方面的本能。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

自然無題

无题

人,脱离了动物的世界,成为域中一大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创造了衣服这个非自然的东西。不过,同时也变成了“不自然”。
无题
女人穿高跟鞋,很美。可想想,这与古时中国女人裹小脚,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伤筋动骨”啊!!!

无题
人常说,顺其自然,可您有没有发现,现今的“自然”都是经p.s美化啦。
人已经不能靠身体的本能来生存了,离开了工具,寸步难行。

人们为了遮羞而发明了衣服,
又因为时尚而脱掉衣服。
穿衣服,老祖宗的逆天,
脱衣服,自然还是不自然?
今天,是老清在玩。
反正是胡扯一通,管他有没有爆血管……
吕方 老情歌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以我轉物道自護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菜根譚》

(以自我為中心去對待外物的得失的人,得到的固然不會太高興,可失去了也不會憂愁,這樣的處世態度,無論在什麽地方,都會是逍遙自在;被外物來役使自己的人,不順心時就會產生怨恨,順心如意時又顯得貪戀不止,即使遇件小事都會讓他束手束腳。)

這個“我”就是自己,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個自我;這個“物”就是身外之物,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追求。

習道數十年的老清,是個自我中心者,心系逍遙,不喜羈翔。
眾說道家無為,不屑名利追求,少私寡欲。
我說道家無為,不棄名利追求,重私順欲。

您可以說老清是“離經叛道”,老清就是在顛覆那些消極處世的“離經誤道”。
反復參讀《道德經》,老清悟不到那些“消極”,得到的領悟,全是積極進攻的不爭心法。這心法就是“無為”,無之為。

現今的社會,是名利社會,是商業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道法自然也好,順其自然也好,任何一個自我都不能閉眼無視社會發展的這個“自然”。
一個道家哲理的領悟者,可以不“法”這人類社會的“自然”嗎?除非遠離社會,孤家寡人,隱居世外逃源,成為人類的老祖宗……

名利是社會的自然,追求是人生的自然。關鍵的視點在於如何追求。
上引《菜根譚》中的語錄,就是如何追求。
“我”與“物”之間,何為主導?是“我轉物”,還是“物役我”?

可惜,世上太多人的追求,以“我轉物”為主觀出發點,而實際上落入了“物役我”的局面而不知。杯兮餐兮……

老清有感打油:
私欲逍遙我轉物,被物驅役困纏縛。
人道逆天乃自然,天人合一道可護。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域中有四大【道德經散譯】25-3

早在“開放”初期,老清在火車的臥鋪間,遇見一位女強人,聽到一個最混帳的見解,將記憶憶在這裡,當然與老子25章的話有關了。這個混帳見解就是那個女強人對“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解釋。
憑記憶,當然不是那位的原話啦,大意就是:
道理大了,就會死;大道理死了,就會遠離;遠離了大道理,就會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解讀嗎?各位看官說說,這樣的解讀是不是最混帳的?

老清30年來可以忘不了這個解讀,是覺得其“混帳”,但這“混帳”中卻有著絲絲道韻。老子自己也說“大道廢有仁義……”
各位,如果只就這九個字來講,您能說那位女強人說的不是一種“道”?
現觀很多的博友的文字,多是以小見大,很有啓發性。但也有一些沉迷在大道理上。老清只是不斷地提醒自己,“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道德經52章)
廢話後,繼續寫“散譯”,看看老清如何理解老子說的“域中有四大”。

【道德經散譯】25-3

用“逝、遠、反”描述了道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既然說天地人都可以用“大”來描述,當然是天地人也具備“
逝、遠、反”的可描述性。

(老清胡想)一個“故”字,連接四大,當然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個描述在“天地人”本體上也有效啦。沒有“逝、遠、反”就不能稱作“大”。
試問各位參習《道德經》的朋友,您能解釋出天的“逝、遠、反”,地的“逝、遠、反”,人的“逝、遠、反”嗎?
或許這是不屑于問的問題,但不思考,您永遠不會理解“人亦大”的真意。

(老清之悟)曾在國學專家任繼愈的文章中讀到一句話,任先生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
道“來自人間”,啓發了老清的參悟,顛覆出“人,才是道的創造者”這個悟。當然,以唯物論解道者完全反對這個看法,認為是唯心論。
老清不怕戴什麽帽子,更進一步顛覆出“道是自我之悟”。

(老清亂思)這段時間重寫散譯,將21~25章的參悟視點擺在“認識道的過程”上,到了這25章,老子給出了他對道的描述。接著的“天大地大人亦大”,真的跟“道大”同樣的大嗎?老清的自我理解是,非也,天大是因為有道蘊藏在其中,地大同樣是有道蘊藏在其中。至於“人”爲什麽可以稱“大”?既不能容納萬物,亦不能棄天地而獨存,只不過是地球這個小天地中的小動物。
反復品味老子的“人亦大”,感悟到這個“大”並非是指形大,指物大,而是指“心”大。“心”,“唯心論”所說的心,也就是哲學語言中的“精神”。(老清前幾天寫了《三心二意》中提到的大腦與心靈)
有話說,天大地大沒有人心大,天地萬物再大也沒有人的“精神領域”大,再強也沒有人的“思維能力”強。
如果老子不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人,何能稱大?

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也能在四大中佔上一位。
“域”當然是有所指的有限時空範圍了。

(老清亂思)肯定會被砸上幾塊磚頭,人人都說“域”是指宇宙,老清卻說是“有限時空範圍”。
那好,請各位看官想想,道大,可以是無限的,天大,也可視為宇宙,是無限的。但地大,人大,不給個“有限範圍”能稱其大嗎?

今文到此草結,還望留意下文《道法自然》。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道德經散譯》25-2

在前文《有物混成》中,老清仍以“對道的認識過程”這個視點,來理解老子的25章文字。
將“混成”譯成“混沌”,可以說是一個“強”----強牽而勉強。
有客官會問,既然不確定,何必去強牽?
老清無話可答,連老子都要“強字強名”的問題,那肯定是“可道非常”的問題。
老清的“強牽”,其實就像是茶壺里煮餃子,心裡有數倒不出來。
“道可道,非常道”,“可道”是自我的說法,“常道”是客觀的存在。
將“客觀”哲學一番,老清發現,那些哲學家口中的“客觀”,只不過是他們的自我哲學出來的,仍不過是他們主觀看法。

“寂兮寥兮”的那個“物”,是老子發現的,《道德經》是老子的見解,可以說是老子主觀地哲學出來的客觀存在。
老清寫散譯,是自己的見解,是將老子哲學出來的客觀存在,再自我哲學一番,寫在博文里的都是老清認識客觀存在的主觀見解。
廢話說多了,還是回到25章,看看老子的“強字強名”吧。

【道德經散譯】25-2

我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麽,就“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吧。
“道”是前人留下來的名稱,不敢為天下先,勉強用這個前人留下的名稱來稱呼那個東西吧。
如何描述這個東西?只能勉強用“大”來描述吧。

(老清註釋)“字”,大多人都解讀為與“名”相關,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名字”。不過在老子那個年代,會否有“張飛,姓張名飛字翼德”的說法?或許這姓名文化在漢前還沒有“化”到。
老清覺得,“字”就是字,文字。解讀為“前人記載下的文字”為好。“道”這個字,可以說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老過老子不知多少年。
“強字”就是老子勉強取一個“道”字來給那個“寂兮寥兮,獨立周行”的東西一個稱呼。
有些版本沒有這個“強”字,只是“字之曰道”,就更明顯是“前人記載下的文字”之意了。
想傳說中,老子為何背棄聖人的“不言之教”而寫下“道德經”?還不是在那個關伊子以“道”相求?可見“道”在《道德經》問世前,已經“大行其道”啦。

(老清註釋)“名”,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有“名字、稱呼”之意,但還有“定義、描述”之解。老清理解“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個“名”是“稱呼”之意,後兩個“名”都是“定義、描述”之意。
此章中的兩個“名”,前者是“名稱”之意,名詞;後者是“描述”之意,動詞。
所以,老清不能接受將“大”當作是老子給“道”另一個名稱的說法。

說“道”大,可以用“逝”來描述,可以說道大,大到我們無法完全看得到。用“逝”是“時間上的過去”這個詞義來說,也可以說道大,大到從先天地始,一直在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中顯現。
再用“遠”來描述“逝”,道大,不僅是顯現在時間上的無始無終,在空間上講,也是無邊無際無止境。
再用“反”來描述“遠”,道大,是在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里反復地顯現,周流不息。

(老清胡想)初讀《道德經》時,對這三個“曰”,“曰”不出所以然來,先賢的解讀好像只是知其然,特別是“大曰逝”,坊間的解讀根本讀不出“逝”的字義,好像講的都是“大約是”。
偶然的機會,讀到一個古怪的句讀本,是這樣斷句的:“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讀了那個古怪的句讀版本後,雖有不能接受的意向,但卻讓老清將參悟的視點放在了“逝、遠、反”三個字上。
“逝”,“逝者如斯夫”是時間上的過去;“遠”,長遠遙遠,時空兼具的形容詞;反,往返周流不息。
有時間的無限,有空間的無限,有獨立周行的無限,這就是老子對“道大”的描述。
如果理解不到下面的那個“域中有四大”,請先考慮這“逝(時間)遠(空間)反(運行)”吧。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小詩打油

情望彼岸有無岸?憶葬荒山念在山。
夢中莊子逍遙嘆,醉後老子西行寒。
根葉有緣居一體,冬夏無情難相連。
閒讀賢書銜今古,折來哲學遮心酸。

昨晚酒醉,在1111日,老光棍偶感身寒心酸,聊成打油,自慰一番。

老清 2012 11 11

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道德經散譯】第廿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清補)有些版本,文中的“人亦大”句,為“王亦大”;“而人居其一焉”句,為“而王居其一焉”。但“人法地”句相同。
在斷句上,見有文本將尾句斷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趣的是該斷句者在42章首句,亦斷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不同的斷句,其實表現出斷句者不同的“悟”,老清對這種斷句句讀,雖有些小“悟”,但未能得出令自己滿意的解釋,故散譯仍保留傳統的斷句法。

【道德經散譯】25

有樣東西混沌的出現,應該是在天與地之前就存在了。
混沌?就是模糊不清的一團,聽不到它的聲音,看不到它的形體,就是那寂寞空虛的一團。
這混沌的東西,超越了萬象,獨立存在,不會因萬象的變化而變化,不會因萬象的生滅而生滅。
這混沌的東西,周行在萬象之中,不停地顯現在萬象的各自發展中,無處不在,處處都可以見到它。
可以說,這個混沌的東西就像是天下萬象的母親。

(老清自語)請注意,老清對“周行而不殆”的解讀,是與傳統解讀有不同。
沒有將“周行”解讀為“周流不息”的循環,而是解讀為對天下萬物萬象的態度,將“周行”與“獨立”對稱地看待,這樣,才能引出“天下母”的比喻。
如果是只顧自己不斷的循環再循環,那能像“母親”嗎?
老清的理解,與宇宙生成論不同,“道”是“天下母”,只是“像”,是一種比喻,任何一個新生宇宙也好,任何一個新生兒也好,任何一個新生事物也好,都不是“道”生育出來的。“天下母”所說的應是“母德、母慈、母愛、母教”。
哈哈,生母不如養母親,老清的理解或許觸犯了很多專家的尊嚴了……

(老清插注)“混”,何解?散譯中,老清用“混沌”譯之,音應該是hun的3聲,查字典,“混”還可以讀為hun的2聲,其義與“渾”的部份字義相同,可以譯為“混然”或“渾然”。
老清上世紀九十年代,曾隨旅行團到四川青城山,當地的導遊在講解“道法自然”那“風景”時,將“有物混成”的“混”讀成“滾”。
老清初時以為那是四川話的讀法,小休時,同那位年輕的導遊姑娘聊聊《道德經》,導遊姑娘說,她並不懂其中的意思,只是照本宣讀。問起“混”的讀音,導遊姑娘說,是道士師傅教的,還說將“混”讀為“滾”音,是古音,本義是“水勢浩大”。當然這也是道士師傅教的。
不知各位如何讀這個“混”字?又如何理解這個“混”字?

(老清胡想)《莊子-天地》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可以說是對“有物混成”的較好理悟。
追問一句,什麽事物的“泰初”?這就要看各位自己所關注的問題了。
作為宇宙生成論的探討者,那是“宇宙”的“泰初”。是誰的力量創造出宇宙?
作為物種起源學的研究者,那是“某物種”的“泰初”。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老清將此章視為老子講對“道”的認識過程,就是自己讀《道德經》領悟的“泰初”。回想初讀《道德經》時的感覺,就是腦海中一片《道德經》的“混沌”,慢慢地在惚兮恍兮,恍兮惚兮間,見到那道“精”。
那道“精”,“獨立”於萬象並“周行”於萬象,就像母親一樣,令人仰觀,令人尊敬,也像母親在身邊,令人感覺到母愛,母慈與母親的教導。
世上萬物萬象都有“泰初”,而“道”是無處不在的,只將“道”單純地解釋為宇宙的創建者,或許有些失偏了。

(老清亂思)“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這是南北朝時意外佛禪大師的佛偈,與老子此章的說法幾乎相同。看來佛道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只不過佛講“空”,道講“無”。
佛,有佛道,道,有道道。什麽是“道”?“道”是什麽?看來又要哲學一番,才能哲學出道道來。
南懷瑾大師從佛學上論道,將“道”列入“非心非物”之列,但又說“道”是“即心即物”。這是否矛盾?
老清通過對這幾章的參悟,覺得“道”不是精神方面的東西,也不是物質方面的東西,而是一種“獨立”於精神物質之外的東西,同時也是“周行”於精神物質之中的東西。
獨立不逐四時凋,周行能為萬象主。這就是“道”。

已超千字有多,此章散譯未完,有待下文繼續。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老樹新花同含生意

秋蟲春鳥,共暢天機,何必浪生悲喜?
老樹新花,同含生意,胡為妄別媸妍?

《菜根譚》 

(秋蟲春鳥都能暢述天然的生機,何必牽強地分辨誰悲誰喜呢?老樹新花同樣蘊含生存的意念,怎能胡亂地辨別誰醜誰美?)

媸:(chi)相貌醜,與“姸”相對。

老清把這句中的“天機”解釋為“天然的生機”,不是那個“不可洩露”的天機。
其實,在老清的心目中,那些小說劇集裏所說的那些神秘的“天機”,只不過是故弄玄虛的預測。或許那些“大師”的確有這樣的本事,那聽者也要信才會靈。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大自然”,而是指“本來的樣子”,就像“如來”。
人,有人本來的樣子;地,有地本來的樣子。世上萬物都有各自本來的樣子,都有各自的天然生機。
莊子講鯤鵬,又講小鳥,讀者大都以為“逍遙遊”就要像鯤鵬那樣,沒有人認為小鳥也是逍遙的。
想想,在鯤鵬的眼中,小鳥的天地太小啦,稱不上逍遙;在小鳥的眼中,鯤鵬的逍遙太辛苦啦,稱不上逍遙。
其實,只要明白各個物種本來就有的天然生機,就是明白了“自然”在老子的文字所指的意思了。

上文老清說,盜陰陽,竊天機,不就是要借他物天然生機,明自我的天然生機嗎?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耘除眾惡-星雲大師【轉載】

12110600

稊稗害和,
多欲妨學,
耘除眾惡,
成收必多。
──《法句經》

《法句經》的這一段經文,是以田地來譬喻人的心念。一塊田地裏,雜草太多,會妨礙禾苗的成長;如果要禾苗順利生長,就必須先將雜草清除。同樣的,我們的身心要想清淨,必須先去除心田裏的惡念及煩惱無明,才能讓善念善事生長出來。
一個人要為學做人、修行學道是很辛苦、很困難的。好比軍人要和敵人作戰,做人、修行也是每天要和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我們的煩惱魔軍是誰呢?就是自己心中的貪、瞋、愚癡、邪見、嫉妒、懷疑,這些都會造成我們前進的障礙。就如農夫耕作田地,種下的禾苗必須要與雜草奮鬥,惡的雜草太多,善的禾苗必定會成長困難。
「多欲妨學」,欲望太多,學問就做不好。過去的聖賢,並不是為了功名富貴才去讀書,而是為了救國安民平天下,為奉獻社會國家而去做學問。學問,若只求一己之安樂,一人之成功,那就不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一個人的煩惱雜草叢生,會妨礙心田善苗的生長;欲望的烏雲,也會覆蓋住清淨明朗的自心,讓自己變成一個功利的人。
「耘除眾惡,成收必多」,我們要根除心田裏的雜草,也就是心中的萬般惡事。心中的惡事有哪些呢?比方執著、多疑、怨恨、嫉妒等,如果這些惡念不去除,是不容易有善的收成;耘除眾惡,才能在個人的進德修業上,成長累累的功德花果。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餘食贅行【道德經散譯】24

用“餘食贅行”做這章的題目,有點迂疏自笑,為何事?因為這四個字並不是此章的核心論點,只是一些傳統的解釋說是“剩飯肉瘤”,這只能叫老清這樣的學識迂疏者,自己偷笑。
此章仍是繼續講對道的認識過程及準則。
23章用“飄風驟雨”來作比喻,而此章用“企者跨者”兩種人的行為來作比喻,都是在說“曲”(局部)與“枉”(異常)是不長久的。請看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道德經散譯】24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些的人,肯定站不穩;邁著大步想要走得快些的人,肯定走不遠。

(老清胡想)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兩個格言式的成語,沒有人會反對其中的道理。
與前章的“飄風驟雨”相比,一個是自然界的,一個是人類行為的,都是在講局部、暫時與全部、長久的關係。
如果當作格言講,不愧是處世的座右銘,特別是人處於“選擇”之時,能想起這“飄風驟雨企者跨者”中任何一句,都會對那“選擇”產生向好的指引。
但在這一個章節之中,老子只不過是舉例做比喻,來說明“曲則全、枉則直”的悟道準則。
企與跨,都是人的行為,在特定的環境下,不是錯誤,而是一種必須。老清不多解釋,請各位自己聯想一下自己在“踮起腳跟時與快步前行時”的必須因素吧。
這必須,是特定環境中的必須,也就是一種局部,一種異常。
這必須,不是全部,不是正常,不能長久。

用自己的主觀視點,是不能看清楚,看明白的;用自己的主觀判斷,是不能讓真相彰顯出來。誇耀自己,是不能取得功績;自驕自傲,是不能提高自我的修養。

(老清亂思)仍然用22章的解釋,只不過老子是用“反向”的論說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不過在老清鍵打文字之時,同以往的迷惑一樣,有一種“劍打蚊子”的感覺。感悟到一些東西,卻撲捉不到適當的文字來表達出這感悟。
用“主觀”只是暫宜之詞,對“主觀客觀”這些哲學性的詞,老清覺得總有一種“悖”的感覺,請各位想想,那些講“客觀”的人,他們講出的“客觀”應該是他們的看法。他們的看法不就是“主觀”嗎?
老清思來想去,幾十年的習道,就是不斷在顛覆“主觀”,產生新的“主觀”。而顛覆再顛覆,慢慢的發現,在一系列的新“主觀”中有一些共同的存在,不管怎麼顛覆,它們都會出現在每一個階段的“主觀”中,根深蒂固,不為每次的顛覆所傷,而且愈來愈清晰……或許,這就是“道”吧。

以上那些表現,從“道”的角度來看,只能說是吃飽了還要吃,真是多餘的,而且有害的行為。

(老清解說)“餘食贅行”在傳統的解讀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觀博客世界中一些博友的解說,多以“剩飯肉瘤”之解,也有小部分博友以傳統解讀的另一種解釋,肖起國先生的解說就是後者。
“餘食不是剩飯,而是吃了過量的飯,是吃飽了以後又多吃的那部分。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撐的。贅行不是贅瘤,而是多餘的行為,就是畫蛇添足的行為。”

這是肖起國先生博客中的文字,其實在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也是這樣的解釋。
老清是傾向這種解讀的。理由是符合全章的思路,並且不用將“行”硬性通假為“形”。
但老清並不是完全反對那“剩飯肉瘤”的解讀,而是想融合兩種解釋。
如何解釋的關鍵,就是這句中的“其”為何指。
若“其”所指為“企者不立”兩句,那“多餘的行為”之解成立;若“其”所指為“自見者不明”四句,那“剩飯肉瘤”之解也成立。
若“其”是代指前面所有的六句呢?哈哈,有待老清另文解讀吧。

這些東西可是會令人厭惡的,所以,領悟“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老清解說)“物”在前面的散譯中說過,在老子的五千文中不是“物質”的意思,只是不確定的代詞,老清覺得這裏是指“餘食贅行”,有先賢解釋為“代指人”,老清接受不了。
老清以章節之間的思路關聯去解讀,從21章開始,到下一章止,都是在講對道的認識過程及領悟的準則。25章是解老各說都重視的重點章節,著重點是“道法自然”。而得出這個論點的,是有賴22章的“正向”論說及23、24兩章的“反向”論說。
此章尾句的“不處”就是肯定前面所講的認識準則,來接引下一章“道法自然”的大準則。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一場戰爭

昨天老清经历了一场战争。

不是和谁大干一场,大打出手,而是自己的左脑与右脑进行了一场脑海战争。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知是谁说的,但能有几个“自己”?

战争是由如何处理在股市的买卖上发生的。话说在周三,老清按自己自创的讯号系统,买入了熊证。昨天一开市就有几个价位的收益。但是,两个“自己”在开市不久就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

一场战争 这是9:40,直觉感性的老清觉得有些不妙,应该卖出啦,国内股市没有跌。量化理性的老清却认为要按既定计划行事,不需要考虑即市的波动。

不错,老清的既定计划是看恒指1000点的波幅,在牛熊证上是近100个价位。理性取胜,在网上银行做了止蚀价位的指示,出去饮茶。

一场战争饮茶回来,再看行情,已弹回周三收市的价位。直觉感性的老清认为大事不妙,已经从盈利到2个价位的损失了,要赶快卖出;量化理性的老清仍不以为然,按既定计划行事,设定了止蚀盘,不成功便成仁。又是理性战胜了感性。

接下来的时间,写博,呆望着电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看书,都是个“输”字。一天一抄的毛笔字,写得柳不柳颜不颜。一天一盘棋,没到30回合就输给了电脑。

哈哈,这些靠的都是直觉感性啊,直觉感性的老清心不守舍,怎能专心?就这样懵懂了半天。量化理性的老清好像鸵鸟,拒绝看行情,反正没有接到止蚀盘完成的短讯通知。

一场战争13:50终于要解决问题了,因为根据讯号系统的计算,收市在21821以上,才改跌为升,而止蚀盘是设定在21850以上,即前次高位被破。老清每天都是在收市前根据恒指点数来决定入市离市。此时尚在21800楼下,估计收市也不会在21821之上。量化理性的老清,决定保留熊证不卖。

一场战争收市21821,最后价为21828,两分钟时间的上升,完全把理性的老清打懵了,想止蚀卖出,已没有时间了……
银行短讯传来,止蚀盘没有被完成。

这场脑海战争是谁战胜了谁?当然是理性战胜了感性。但理性的老清只能是苦笑,因为面对股市市场,这次是失败了。

当战争结束後,两个老清都陷入沉闷,晚饭都吃不出味道时,第三个老清,那个心灵中的老清出来了,面对着战果,淡淡地说,顺其自然吧,胜败乃兵家常事……

到底是直觉感性好些,还是量化理性好些????????老清得不出答案,几十年都没有答案。但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理性佔上风,或许这就是老清人生的失败吧。

为文时,美股上升,道指上升136点,看来恒指开市会见22000,裂口,想止蚀都要输多15个价位……不过,蚊型赌博,不会伤筋动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