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自然”的延伸

老子撇了個“道法自然”,讓後人去揣摩,後世高人賢士所悟各自精彩,大有大見,小有小見。
老清乃槁人閒士,胡扯的都是自見,當然是“自見者不明”。
本文要侃的是“自然”也應該包括人的思維與人類的社會。

在前文,老清對“自然”的解讀是“各物種本來的樣子”。
其實這就是一個強牽的,“自見者不明”的解讀,既不哲學也不科學。
可以這樣的問,“本來”所指的是那個物種哪一個“時間”?哪一個“空間”?
如果沒有時間(逝)空間(遠)的限定,那就會理解為回到從前,復古派道家門徒就給人這樣的答案。好像對“小國寡民”的解說大都是此派的重點。

老清說的“各物種本來的樣子”是指一種物種本能,而這本能會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進化(或退化)。老子講的“反”就是一種立體螺旋,而非平面的圓圈。

那麼“人”這個物種的本能包括些什麽呢?
老清說,解讀“人亦大”很重要,就是強調“人”這個物種的本能除了身體本能外,還有思維的本能。
如果說身體本能是一種物質的自然,那麼思維的本能並非物質,而是被稱之精神的東西,這種思維本能可否也可稱為自然?

因為人有思維的本能,使人的群體除了有著動物群體本能外,還有社會的本能。這也是“人亦大”的原因之一。對社會這個被稱之為上層建築的東西,人類的社會本能可否也可稱為自然?

老清覺得,這就是人之道的問題,通讀《道德經》,老子講的都是人的思維本能與人類的社會本能,只不過天道派道家門徒的切入視點不同吧。
人的思維與人類的社會,都是一種自然。這是老清的自見。

受後來神秘化的“道”影響,現今大部份道學研究者都維持在“道”是無限大的無狀態物體,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宇宙的起源。這就像西方的上帝一樣,無所不能。
老清領悟不到這種宗教的神秘,也領悟不到本源的科學,更哲學不出世界本體的理論。
在老清的領悟中,“道”到底是什麽?
很簡單,“道”就是人對所有自然規律的哲學過程,是“心”的思維與“行”的驗證過程。

人的思維也有其自然規律,人類的社會同樣有其自然規律,雖說已非物質的自然,但也是一種自然的延伸。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道法自然

“人,才是道的創造者”,“道是自我之悟”。
這兩句是老清在《域中四大》一文中寫出的兩個“荒謬命題”。
荒謬之處,就是毫無邏輯可言,論證之據亦大有偷換概念之嫌。
但這荒謬正是老清從老子的“人亦大”中得到的領悟,也是老清多年來堅持的“自我中心論”重要的一環。

“人亦大”,為什麼大?大在什麼地方?老清讀過的先賢名家解老文章不多,也就幾十本,但找不到真正關注到“人亦大”理由的解悟,多為“知老子稱人大,不知老子為何稱人大”。
命題,提出來就是就是要用來“顛覆”的,真理,是來一步步接近的,不是某某某的道理是永恆不變。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真諦,在向“常道”行進的路上,任何“可道”的命題,都有不同程度的荒謬。

老清自開始接觸《道德經》,到現在已經用道家學說哲學了幾十年,哲學來,哲學去,哲學出一個思維起點,這個起點就是:對存在的探討,不論是精神存在還是物質存在,最初的問題就是因人的存在而產生問題。沒有人出現在地球,沒有人的思維能力,根本就沒有什麼存在的問題。
在人還處於“裸”那個時代的地球,天,按自己的軌跡變幻,地,按自己的能力負載,萬物,按自己的本能生存。這就是“自然”,沒有什麼存在不存在的問題。
天,不知有道;地,不知有道;萬物,亦不知有道。

道,是不是一種“存在”?
當人的老祖宗用石頭樹枝增強了生存的能力,用火煮烤食物擴充了食物的來源,這時,“道”就萌現了,在自己的身體本能不能“自然”生存之際,借助“外物”來增強繼續生存的能力,就是“人亦大”的大,思維能力方面的大。
正因為“人亦大”是思維能力的大,“道”才會被發現,被創造,被使用。
如何發現,如何創造,如何使用?這就要參悟老子25章的尾節了。

【道德經散譯】25-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人能在域中稱為四大之一,就是人在生存的過程中,不僅僅靠自己的本能,還能效法(效仿)地上萬物,從中找到提升自己生存能力的借助外物的辦法。
在效法地的過程中,人發現,地是效法天的,再進一步發現,天是效法道的。

(老清亂思)讀這25章尾節,人們都是一口氣讀完13個字,老清卻要來個大喘氣,在這前9個字後加上個句號。
何解?就是因為老清在這4個“法”字上的解讀是有不同的。這3個“法”字,老清解讀為“效法效仿”,而大喘氣後的“道法自然”之“法”是解讀為“法則”。或許又是一個顛覆,不顛覆“道效法自然”的看法,就不能給“道大”、“獨立周行”的命題找一個有點邏輯的論據。

(老清胡想)在那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怪句讀裏,給老清一個啟示。老子只說“人法地”,沒有說“人法天”、“人法道”,難道人不應該去“法天、法道”?
人一思考上帝就笑,老清的大腦一胡想,老清的心靈就笑。
地法天,不是變成了天,只不過是生存的需要,不能不“法”,但也不是全“法”。
天法道,是人發現“天”的運行是效法一種規律,“獨立周行”的規律。於是就猜想這規律就是“天外天”的存在。於是“強字”為“道”。
沒有人的思維能力,就不會有“效法”的行為。試想其他的動物為什麼不會用石頭樹枝來抵抗強敵,捕獲獵物?
沒有人的思維能力,就不會發現“地法天”的奧妙,就不會猜測有“天外天”的存在,就不會有將這個看不見的存在“強字”為道。
但是請注意“人法地”與“地法天”的不同,區別是主動與被動。
“人法地”不是萬物“法地”,而是被動中還有主動。
“地法天,天法道”卻都是一種被動,沒有思維能力,何談主動?

道法自然,不是在“道”外還有要效法的“道上道”,是說“道”的法則,就是自然。

(老清之悟)“道法自然”,人創造出“道”的概念,是利用獨有的思維能力
,在繼續生存的需要下,發現了在天地萬物中存在著不同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就會使生存的努力事半功倍。這些規律就被稱之為“道”。
隨著思維能力的進化,人發現這些“規律”的不同,是因物種的不同而不同,這不同就是各物種自身的樣子、自身的本能不同。老子說的“自然”就是自身的樣子、自身的本能。
“道”被人發現,被人創造出概念,不是只說不練,目的是用,所謂用,就是在“法地法天法道”中順從不能不被動的,探尋可以提升生存能力的辦法。不論是順從,還是探尋,都是一種主動。
主動用道,而不是被動循道,就要領悟用“道”的法則,老子給出的法則,就是“自然”。
天有天的自然,地有地的自然,萬物有萬物各自的自然。用道,就要掌握這些不同的自然,對不同的用道物件才能對症下藥,不會用高射炮打蒼蠅。
人類的文化進程,就是用道的進程,這是消極派道家門徒理解不到的。關鍵是他們只將“道法自然”引到“人”只能“法自然”不能“逆”“自然”。但根本不理解“人”這個物種的自然本能,除了身體本能外,還有精神方面的本能。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

自然無題

无题

人,脱离了动物的世界,成为域中一大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创造了衣服这个非自然的东西。不过,同时也变成了“不自然”。
无题
女人穿高跟鞋,很美。可想想,这与古时中国女人裹小脚,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伤筋动骨”啊!!!

无题
人常说,顺其自然,可您有没有发现,现今的“自然”都是经p.s美化啦。
人已经不能靠身体的本能来生存了,离开了工具,寸步难行。

人们为了遮羞而发明了衣服,
又因为时尚而脱掉衣服。
穿衣服,老祖宗的逆天,
脱衣服,自然还是不自然?
今天,是老清在玩。
反正是胡扯一通,管他有没有爆血管……
吕方 老情歌

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以我轉物道自護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菜根譚》

(以自我為中心去對待外物的得失的人,得到的固然不會太高興,可失去了也不會憂愁,這樣的處世態度,無論在什麽地方,都會是逍遙自在;被外物來役使自己的人,不順心時就會產生怨恨,順心如意時又顯得貪戀不止,即使遇件小事都會讓他束手束腳。)

這個“我”就是自己,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個自我;這個“物”就是身外之物,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個追求。

習道數十年的老清,是個自我中心者,心系逍遙,不喜羈翔。
眾說道家無為,不屑名利追求,少私寡欲。
我說道家無為,不棄名利追求,重私順欲。

您可以說老清是“離經叛道”,老清就是在顛覆那些消極處世的“離經誤道”。
反復參讀《道德經》,老清悟不到那些“消極”,得到的領悟,全是積極進攻的不爭心法。這心法就是“無為”,無之為。

現今的社會,是名利社會,是商業社會。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道法自然也好,順其自然也好,任何一個自我都不能閉眼無視社會發展的這個“自然”。
一個道家哲理的領悟者,可以不“法”這人類社會的“自然”嗎?除非遠離社會,孤家寡人,隱居世外逃源,成為人類的老祖宗……

名利是社會的自然,追求是人生的自然。關鍵的視點在於如何追求。
上引《菜根譚》中的語錄,就是如何追求。
“我”與“物”之間,何為主導?是“我轉物”,還是“物役我”?

可惜,世上太多人的追求,以“我轉物”為主觀出發點,而實際上落入了“物役我”的局面而不知。杯兮餐兮……

老清有感打油:
私欲逍遙我轉物,被物驅役困纏縛。
人道逆天乃自然,天人合一道可護。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域中有四大【道德經散譯】25-3

早在“開放”初期,老清在火車的臥鋪間,遇見一位女強人,聽到一個最混帳的見解,將記憶憶在這裡,當然與老子25章的話有關了。這個混帳見解就是那個女強人對“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解釋。
憑記憶,當然不是那位的原話啦,大意就是:
道理大了,就會死;大道理死了,就會遠離;遠離了大道理,就會反其道而行之。
這就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的解讀嗎?各位看官說說,這樣的解讀是不是最混帳的?

老清30年來可以忘不了這個解讀,是覺得其“混帳”,但這“混帳”中卻有著絲絲道韻。老子自己也說“大道廢有仁義……”
各位,如果只就這九個字來講,您能說那位女強人說的不是一種“道”?
現觀很多的博友的文字,多是以小見大,很有啓發性。但也有一些沉迷在大道理上。老清只是不斷地提醒自己,“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道德經52章)
廢話後,繼續寫“散譯”,看看老清如何理解老子說的“域中有四大”。

【道德經散譯】25-3

用“逝、遠、反”描述了道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既然說天地人都可以用“大”來描述,當然是天地人也具備“
逝、遠、反”的可描述性。

(老清胡想)一個“故”字,連接四大,當然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個描述在“天地人”本體上也有效啦。沒有“逝、遠、反”就不能稱作“大”。
試問各位參習《道德經》的朋友,您能解釋出天的“逝、遠、反”,地的“逝、遠、反”,人的“逝、遠、反”嗎?
或許這是不屑于問的問題,但不思考,您永遠不會理解“人亦大”的真意。

(老清之悟)曾在國學專家任繼愈的文章中讀到一句話,任先生說:“道不是來自天上,恰恰是來自人間,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道路。比起希臘古代唯物論者所講的‘無限’來,似乎更實際些,一點也不虛玄。”
道“來自人間”,啓發了老清的參悟,顛覆出“人,才是道的創造者”這個悟。當然,以唯物論解道者完全反對這個看法,認為是唯心論。
老清不怕戴什麽帽子,更進一步顛覆出“道是自我之悟”。

(老清亂思)這段時間重寫散譯,將21~25章的參悟視點擺在“認識道的過程”上,到了這25章,老子給出了他對道的描述。接著的“天大地大人亦大”,真的跟“道大”同樣的大嗎?老清的自我理解是,非也,天大是因為有道蘊藏在其中,地大同樣是有道蘊藏在其中。至於“人”爲什麽可以稱“大”?既不能容納萬物,亦不能棄天地而獨存,只不過是地球這個小天地中的小動物。
反復品味老子的“人亦大”,感悟到這個“大”並非是指形大,指物大,而是指“心”大。“心”,“唯心論”所說的心,也就是哲學語言中的“精神”。(老清前幾天寫了《三心二意》中提到的大腦與心靈)
有話說,天大地大沒有人心大,天地萬物再大也沒有人的“精神領域”大,再強也沒有人的“思維能力”強。
如果老子不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人,何能稱大?

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人也能在四大中佔上一位。
“域”當然是有所指的有限時空範圍了。

(老清亂思)肯定會被砸上幾塊磚頭,人人都說“域”是指宇宙,老清卻說是“有限時空範圍”。
那好,請各位看官想想,道大,可以是無限的,天大,也可視為宇宙,是無限的。但地大,人大,不給個“有限範圍”能稱其大嗎?

今文到此草結,還望留意下文《道法自然》。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道德經散譯》25-2

在前文《有物混成》中,老清仍以“對道的認識過程”這個視點,來理解老子的25章文字。
將“混成”譯成“混沌”,可以說是一個“強”----強牽而勉強。
有客官會問,既然不確定,何必去強牽?
老清無話可答,連老子都要“強字強名”的問題,那肯定是“可道非常”的問題。
老清的“強牽”,其實就像是茶壺里煮餃子,心裡有數倒不出來。
“道可道,非常道”,“可道”是自我的說法,“常道”是客觀的存在。
將“客觀”哲學一番,老清發現,那些哲學家口中的“客觀”,只不過是他們的自我哲學出來的,仍不過是他們主觀看法。

“寂兮寥兮”的那個“物”,是老子發現的,《道德經》是老子的見解,可以說是老子主觀地哲學出來的客觀存在。
老清寫散譯,是自己的見解,是將老子哲學出來的客觀存在,再自我哲學一番,寫在博文里的都是老清認識客觀存在的主觀見解。
廢話說多了,還是回到25章,看看老子的“強字強名”吧。

【道德經散譯】25-2

我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麽,就“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吧。
“道”是前人留下來的名稱,不敢為天下先,勉強用這個前人留下的名稱來稱呼那個東西吧。
如何描述這個東西?只能勉強用“大”來描述吧。

(老清註釋)“字”,大多人都解讀為與“名”相關,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名字”。不過在老子那個年代,會否有“張飛,姓張名飛字翼德”的說法?或許這姓名文化在漢前還沒有“化”到。
老清覺得,“字”就是字,文字。解讀為“前人記載下的文字”為好。“道”這個字,可以說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老過老子不知多少年。
“強字”就是老子勉強取一個“道”字來給那個“寂兮寥兮,獨立周行”的東西一個稱呼。
有些版本沒有這個“強”字,只是“字之曰道”,就更明顯是“前人記載下的文字”之意了。
想傳說中,老子為何背棄聖人的“不言之教”而寫下“道德經”?還不是在那個關伊子以“道”相求?可見“道”在《道德經》問世前,已經“大行其道”啦。

(老清註釋)“名”,這個字在古漢語中有“名字、稱呼”之意,但還有“定義、描述”之解。老清理解“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個“名”是“稱呼”之意,後兩個“名”都是“定義、描述”之意。
此章中的兩個“名”,前者是“名稱”之意,名詞;後者是“描述”之意,動詞。
所以,老清不能接受將“大”當作是老子給“道”另一個名稱的說法。

說“道”大,可以用“逝”來描述,可以說道大,大到我們無法完全看得到。用“逝”是“時間上的過去”這個詞義來說,也可以說道大,大到從先天地始,一直在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中顯現。
再用“遠”來描述“逝”,道大,不僅是顯現在時間上的無始無終,在空間上講,也是無邊無際無止境。
再用“反”來描述“遠”,道大,是在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里反復地顯現,周流不息。

(老清胡想)初讀《道德經》時,對這三個“曰”,“曰”不出所以然來,先賢的解讀好像只是知其然,特別是“大曰逝”,坊間的解讀根本讀不出“逝”的字義,好像講的都是“大約是”。
偶然的機會,讀到一個古怪的句讀本,是這樣斷句的:“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讀了那個古怪的句讀版本後,雖有不能接受的意向,但卻讓老清將參悟的視點放在了“逝、遠、反”三個字上。
“逝”,“逝者如斯夫”是時間上的過去;“遠”,長遠遙遠,時空兼具的形容詞;反,往返周流不息。
有時間的無限,有空間的無限,有獨立周行的無限,這就是老子對“道大”的描述。
如果理解不到下面的那個“域中有四大”,請先考慮這“逝(時間)遠(空間)反(運行)”吧。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小詩打油

情望彼岸有無岸?憶葬荒山念在山。
夢中莊子逍遙嘆,醉後老子西行寒。
根葉有緣居一體,冬夏無情難相連。
閒讀賢書銜今古,折來哲學遮心酸。

昨晚酒醉,在1111日,老光棍偶感身寒心酸,聊成打油,自慰一番。

老清 2012 11 11

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道德經散譯】第廿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清補)有些版本,文中的“人亦大”句,為“王亦大”;“而人居其一焉”句,為“而王居其一焉”。但“人法地”句相同。
在斷句上,見有文本將尾句斷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趣的是該斷句者在42章首句,亦斷讀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不同的斷句,其實表現出斷句者不同的“悟”,老清對這種斷句句讀,雖有些小“悟”,但未能得出令自己滿意的解釋,故散譯仍保留傳統的斷句法。

【道德經散譯】25

有樣東西混沌的出現,應該是在天與地之前就存在了。
混沌?就是模糊不清的一團,聽不到它的聲音,看不到它的形體,就是那寂寞空虛的一團。
這混沌的東西,超越了萬象,獨立存在,不會因萬象的變化而變化,不會因萬象的生滅而生滅。
這混沌的東西,周行在萬象之中,不停地顯現在萬象的各自發展中,無處不在,處處都可以見到它。
可以說,這個混沌的東西就像是天下萬象的母親。

(老清自語)請注意,老清對“周行而不殆”的解讀,是與傳統解讀有不同。
沒有將“周行”解讀為“周流不息”的循環,而是解讀為對天下萬物萬象的態度,將“周行”與“獨立”對稱地看待,這樣,才能引出“天下母”的比喻。
如果是只顧自己不斷的循環再循環,那能像“母親”嗎?
老清的理解,與宇宙生成論不同,“道”是“天下母”,只是“像”,是一種比喻,任何一個新生宇宙也好,任何一個新生兒也好,任何一個新生事物也好,都不是“道”生育出來的。“天下母”所說的應是“母德、母慈、母愛、母教”。
哈哈,生母不如養母親,老清的理解或許觸犯了很多專家的尊嚴了……

(老清插注)“混”,何解?散譯中,老清用“混沌”譯之,音應該是hun的3聲,查字典,“混”還可以讀為hun的2聲,其義與“渾”的部份字義相同,可以譯為“混然”或“渾然”。
老清上世紀九十年代,曾隨旅行團到四川青城山,當地的導遊在講解“道法自然”那“風景”時,將“有物混成”的“混”讀成“滾”。
老清初時以為那是四川話的讀法,小休時,同那位年輕的導遊姑娘聊聊《道德經》,導遊姑娘說,她並不懂其中的意思,只是照本宣讀。問起“混”的讀音,導遊姑娘說,是道士師傅教的,還說將“混”讀為“滾”音,是古音,本義是“水勢浩大”。當然這也是道士師傅教的。
不知各位如何讀這個“混”字?又如何理解這個“混”字?

(老清胡想)《莊子-天地》言:“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可以說是對“有物混成”的較好理悟。
追問一句,什麽事物的“泰初”?這就要看各位自己所關注的問題了。
作為宇宙生成論的探討者,那是“宇宙”的“泰初”。是誰的力量創造出宇宙?
作為物種起源學的研究者,那是“某物種”的“泰初”。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老清將此章視為老子講對“道”的認識過程,就是自己讀《道德經》領悟的“泰初”。回想初讀《道德經》時的感覺,就是腦海中一片《道德經》的“混沌”,慢慢地在惚兮恍兮,恍兮惚兮間,見到那道“精”。
那道“精”,“獨立”於萬象並“周行”於萬象,就像母親一樣,令人仰觀,令人尊敬,也像母親在身邊,令人感覺到母愛,母慈與母親的教導。
世上萬物萬象都有“泰初”,而“道”是無處不在的,只將“道”單純地解釋為宇宙的創建者,或許有些失偏了。

(老清亂思)“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這是南北朝時意外佛禪大師的佛偈,與老子此章的說法幾乎相同。看來佛道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只不過佛講“空”,道講“無”。
佛,有佛道,道,有道道。什麽是“道”?“道”是什麽?看來又要哲學一番,才能哲學出道道來。
南懷瑾大師從佛學上論道,將“道”列入“非心非物”之列,但又說“道”是“即心即物”。這是否矛盾?
老清通過對這幾章的參悟,覺得“道”不是精神方面的東西,也不是物質方面的東西,而是一種“獨立”於精神物質之外的東西,同時也是“周行”於精神物質之中的東西。
獨立不逐四時凋,周行能為萬象主。這就是“道”。

已超千字有多,此章散譯未完,有待下文繼續。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老樹新花同含生意

秋蟲春鳥,共暢天機,何必浪生悲喜?
老樹新花,同含生意,胡為妄別媸妍?

《菜根譚》 

(秋蟲春鳥都能暢述天然的生機,何必牽強地分辨誰悲誰喜呢?老樹新花同樣蘊含生存的意念,怎能胡亂地辨別誰醜誰美?)

媸:(chi)相貌醜,與“姸”相對。

老清把這句中的“天機”解釋為“天然的生機”,不是那個“不可洩露”的天機。
其實,在老清的心目中,那些小說劇集裏所說的那些神秘的“天機”,只不過是故弄玄虛的預測。或許那些“大師”的確有這樣的本事,那聽者也要信才會靈。

老子說“道法自然”,自然,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大自然”,而是指“本來的樣子”,就像“如來”。
人,有人本來的樣子;地,有地本來的樣子。世上萬物都有各自本來的樣子,都有各自的天然生機。
莊子講鯤鵬,又講小鳥,讀者大都以為“逍遙遊”就要像鯤鵬那樣,沒有人認為小鳥也是逍遙的。
想想,在鯤鵬的眼中,小鳥的天地太小啦,稱不上逍遙;在小鳥的眼中,鯤鵬的逍遙太辛苦啦,稱不上逍遙。
其實,只要明白各個物種本來就有的天然生機,就是明白了“自然”在老子的文字所指的意思了。

上文老清說,盜陰陽,竊天機,不就是要借他物天然生機,明自我的天然生機嗎?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耘除眾惡-星雲大師【轉載】

12110600

稊稗害和,
多欲妨學,
耘除眾惡,
成收必多。
──《法句經》

《法句經》的這一段經文,是以田地來譬喻人的心念。一塊田地裏,雜草太多,會妨礙禾苗的成長;如果要禾苗順利生長,就必須先將雜草清除。同樣的,我們的身心要想清淨,必須先去除心田裏的惡念及煩惱無明,才能讓善念善事生長出來。
一個人要為學做人、修行學道是很辛苦、很困難的。好比軍人要和敵人作戰,做人、修行也是每天要和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我們的煩惱魔軍是誰呢?就是自己心中的貪、瞋、愚癡、邪見、嫉妒、懷疑,這些都會造成我們前進的障礙。就如農夫耕作田地,種下的禾苗必須要與雜草奮鬥,惡的雜草太多,善的禾苗必定會成長困難。
「多欲妨學」,欲望太多,學問就做不好。過去的聖賢,並不是為了功名富貴才去讀書,而是為了救國安民平天下,為奉獻社會國家而去做學問。學問,若只求一己之安樂,一人之成功,那就不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一個人的煩惱雜草叢生,會妨礙心田善苗的生長;欲望的烏雲,也會覆蓋住清淨明朗的自心,讓自己變成一個功利的人。
「耘除眾惡,成收必多」,我們要根除心田裏的雜草,也就是心中的萬般惡事。心中的惡事有哪些呢?比方執著、多疑、怨恨、嫉妒等,如果這些惡念不去除,是不容易有善的收成;耘除眾惡,才能在個人的進德修業上,成長累累的功德花果。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餘食贅行【道德經散譯】24

用“餘食贅行”做這章的題目,有點迂疏自笑,為何事?因為這四個字並不是此章的核心論點,只是一些傳統的解釋說是“剩飯肉瘤”,這只能叫老清這樣的學識迂疏者,自己偷笑。
此章仍是繼續講對道的認識過程及準則。
23章用“飄風驟雨”來作比喻,而此章用“企者跨者”兩種人的行為來作比喻,都是在說“曲”(局部)與“枉”(異常)是不長久的。請看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道德經散譯】24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些的人,肯定站不穩;邁著大步想要走得快些的人,肯定走不遠。

(老清胡想)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兩個格言式的成語,沒有人會反對其中的道理。
與前章的“飄風驟雨”相比,一個是自然界的,一個是人類行為的,都是在講局部、暫時與全部、長久的關係。
如果當作格言講,不愧是處世的座右銘,特別是人處於“選擇”之時,能想起這“飄風驟雨企者跨者”中任何一句,都會對那“選擇”產生向好的指引。
但在這一個章節之中,老子只不過是舉例做比喻,來說明“曲則全、枉則直”的悟道準則。
企與跨,都是人的行為,在特定的環境下,不是錯誤,而是一種必須。老清不多解釋,請各位自己聯想一下自己在“踮起腳跟時與快步前行時”的必須因素吧。
這必須,是特定環境中的必須,也就是一種局部,一種異常。
這必須,不是全部,不是正常,不能長久。

用自己的主觀視點,是不能看清楚,看明白的;用自己的主觀判斷,是不能讓真相彰顯出來。誇耀自己,是不能取得功績;自驕自傲,是不能提高自我的修養。

(老清亂思)仍然用22章的解釋,只不過老子是用“反向”的論說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不過在老清鍵打文字之時,同以往的迷惑一樣,有一種“劍打蚊子”的感覺。感悟到一些東西,卻撲捉不到適當的文字來表達出這感悟。
用“主觀”只是暫宜之詞,對“主觀客觀”這些哲學性的詞,老清覺得總有一種“悖”的感覺,請各位想想,那些講“客觀”的人,他們講出的“客觀”應該是他們的看法。他們的看法不就是“主觀”嗎?
老清思來想去,幾十年的習道,就是不斷在顛覆“主觀”,產生新的“主觀”。而顛覆再顛覆,慢慢的發現,在一系列的新“主觀”中有一些共同的存在,不管怎麼顛覆,它們都會出現在每一個階段的“主觀”中,根深蒂固,不為每次的顛覆所傷,而且愈來愈清晰……或許,這就是“道”吧。

以上那些表現,從“道”的角度來看,只能說是吃飽了還要吃,真是多餘的,而且有害的行為。

(老清解說)“餘食贅行”在傳統的解讀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觀博客世界中一些博友的解說,多以“剩飯肉瘤”之解,也有小部分博友以傳統解讀的另一種解釋,肖起國先生的解說就是後者。
“餘食不是剩飯,而是吃了過量的飯,是吃飽了以後又多吃的那部分。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撐的。贅行不是贅瘤,而是多餘的行為,就是畫蛇添足的行為。”

這是肖起國先生博客中的文字,其實在南懷瑾的《老子他說》也是這樣的解釋。
老清是傾向這種解讀的。理由是符合全章的思路,並且不用將“行”硬性通假為“形”。
但老清並不是完全反對那“剩飯肉瘤”的解讀,而是想融合兩種解釋。
如何解釋的關鍵,就是這句中的“其”為何指。
若“其”所指為“企者不立”兩句,那“多餘的行為”之解成立;若“其”所指為“自見者不明”四句,那“剩飯肉瘤”之解也成立。
若“其”是代指前面所有的六句呢?哈哈,有待老清另文解讀吧。

這些東西可是會令人厭惡的,所以,領悟“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老清解說)“物”在前面的散譯中說過,在老子的五千文中不是“物質”的意思,只是不確定的代詞,老清覺得這裏是指“餘食贅行”,有先賢解釋為“代指人”,老清接受不了。
老清以章節之間的思路關聯去解讀,從21章開始,到下一章止,都是在講對道的認識過程及領悟的準則。25章是解老各說都重視的重點章節,著重點是“道法自然”。而得出這個論點的,是有賴22章的“正向”論說及23、24兩章的“反向”論說。
此章尾句的“不處”就是肯定前面所講的認識準則,來接引下一章“道法自然”的大準則。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一場戰爭

昨天老清经历了一场战争。

不是和谁大干一场,大打出手,而是自己的左脑与右脑进行了一场脑海战争。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知是谁说的,但能有几个“自己”?

战争是由如何处理在股市的买卖上发生的。话说在周三,老清按自己自创的讯号系统,买入了熊证。昨天一开市就有几个价位的收益。但是,两个“自己”在开市不久就发生了不愉快的争执。

一场战争 这是9:40,直觉感性的老清觉得有些不妙,应该卖出啦,国内股市没有跌。量化理性的老清却认为要按既定计划行事,不需要考虑即市的波动。

不错,老清的既定计划是看恒指1000点的波幅,在牛熊证上是近100个价位。理性取胜,在网上银行做了止蚀价位的指示,出去饮茶。

一场战争饮茶回来,再看行情,已弹回周三收市的价位。直觉感性的老清认为大事不妙,已经从盈利到2个价位的损失了,要赶快卖出;量化理性的老清仍不以为然,按既定计划行事,设定了止蚀盘,不成功便成仁。又是理性战胜了感性。

接下来的时间,写博,呆望着电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看书,都是个“输”字。一天一抄的毛笔字,写得柳不柳颜不颜。一天一盘棋,没到30回合就输给了电脑。

哈哈,这些靠的都是直觉感性啊,直觉感性的老清心不守舍,怎能专心?就这样懵懂了半天。量化理性的老清好像鸵鸟,拒绝看行情,反正没有接到止蚀盘完成的短讯通知。

一场战争13:50终于要解决问题了,因为根据讯号系统的计算,收市在21821以上,才改跌为升,而止蚀盘是设定在21850以上,即前次高位被破。老清每天都是在收市前根据恒指点数来决定入市离市。此时尚在21800楼下,估计收市也不会在21821之上。量化理性的老清,决定保留熊证不卖。

一场战争收市21821,最后价为21828,两分钟时间的上升,完全把理性的老清打懵了,想止蚀卖出,已没有时间了……
银行短讯传来,止蚀盘没有被完成。

这场脑海战争是谁战胜了谁?当然是理性战胜了感性。但理性的老清只能是苦笑,因为面对股市市场,这次是失败了。

当战争结束後,两个老清都陷入沉闷,晚饭都吃不出味道时,第三个老清,那个心灵中的老清出来了,面对着战果,淡淡地说,顺其自然吧,胜败乃兵家常事……

到底是直觉感性好些,还是量化理性好些????????老清得不出答案,几十年都没有答案。但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理性佔上风,或许这就是老清人生的失败吧。

为文时,美股上升,道指上升136点,看来恒指开市会见22000,裂口,想止蚀都要输多15个价位……不过,蚊型赌博,不会伤筋动骨啊。

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多餘的人生

有位老禪師每次喝水,心裡就想:“這是多餘的人生。”每天喝幾次水,就想幾次:“這是多餘的人生。”於是,生命就在這樣的感念中,一下子被拉長了。

這個佛教禪宗的故事是老清在網上見到的,隨手複製到自己的摘抄文件中。昨天下午,網絡出了問題,不能上網,只好整理自己的電腦文件,再次見到這個故事。

多餘的人生?老清想,人生中哪個階段是多餘的?
人生沒有多餘的部份,只有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做了多餘的事。
只有一種人會感覺他是生活在“多餘的生活”中,那就是對已經厭惡人生的人。

但是,禪宗是倡導人們“活在當下”的,那個老禪師不應該是厭惡人生的人,那他說的“多餘的人生”是什麽意思?而且,可以在這種感念中,把生命拉長了?

記起信奉佛教的朋友給老清說的一些話。
按《心經》中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前五根是色身,而意根就是我們的心和念,善用意根就能接近不生不滅的本性,也就是佛性。他們信奉佛教,就是要超越色身,遊心法界。
老清不是佛教徒,根本也不相信有什麽不生不滅,但以對道家哲理的領悟,很贊同“超越色身,遊心法界”的說法。

又記起在網上讀過的文字,是一位大和尚法師講“正念”,他說“正念是一顆種子”, 一個人的處境會隨著他的念頭發生變化,正念可以讓處境變成積極正面,這就是“用心轉境”的道理。
不錯,那些心理學家,還有那些“人生雞湯”的炮製者,也是用“正向思維”、“正能量”來作為抵抗戰勝困境的武器。

那老禪師所說的“多餘的人生”是“正念”?是“正能量”?
明白了,請留意是“老”字,作為認老的老清來說,那個“多餘”應該是上天多給的,是賺的……
哈哈,老清自認已完成了人生的使命,剩下的日子就是上天的恩賜,活多一天,就賺多一天。

跟年輕些的朋友說一句,生活在大千世界,計較、比較、競爭、壓力會不斷地在你的人生舞臺中上演,“無常”可能轉眼忽至到任何一人的眼前。遭遇挫折,面對困境,不一定像我們老傢伙用“活一天,賺一天”當作“正念”,但一定要有“正念”來喚醒“正能量”。
經歷失去,會更珍惜擁有;走出沮喪,生命會更加強韌。

慘了,老清今天也改行賣人生雞湯了,……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

能脫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
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
《菜根譚》  

很多優秀的人,是出身於平民百姓,但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超脫了一般群眾的認識水平,並且不與潮流和污,得到讓人們驚歎稱奇的成績。
這樣的人,給旁人的感覺就是“奇”,就是“清”。

但也有很多人,他們只是刻意地追求“奇”,不顧現實地追求“清”,這樣就有處處顯示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之嫌,好像“奇”與“清”就是可以讓別人高看自己一樣。
這樣的人,給旁人的感覺就會成為“異”,成為“激”。最終只能得到“怪人”之名。

現在的華人社會,不論是中還是港抑或是台,都是關係學大行其道,雖說“污”的內容並不相同,疏通人脈任督的方法不同,但都是一種潛規則。
之所以為“潛”,那就是不能擺上枱面的“污”,你如果不同流合污,那麼你的社交面就會很窄,還會被很多人排斥。

超脫世俗的牽絆、清清白白的做人,是要付出很多代價的。這不是社會不公平,只是人之道上的一種無奈。

奇人難做,清者難為,老清想,還是注意那“刻意”之心吧。不想成為“異類”人,不想成為“激憤”者,該怎樣?
老清的答案是:

脫俗不可作意尚奇,拒污不可絕俗求清。

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

希言非稀 《道德經散譯》23

《道德經》第23章是在解讀中歧義較少的一章,老清在《散譯》的初稿裏,也是與眾說相同,“希言”當然理解為默然少語,現實中的老清也是個寡言少語之人。但在寫第二稿時,卻感覺到這樣的解讀好像把老子陳述的思路打斷了,不僅與前一章聯繫不上,與下一章也沒有什麽拉扯。現在寫博客閒聊,已沒有做學問的嚴謹心態,所以可以斗膽將對自己以前的理解顛覆再顛覆,發在這裡,並非想挑戰什麽,只是個人的理解。好,還是先看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清舊時的散譯】

默然少語,是“自然”的特性。請看,呼嘯的暴風刮不了一整個早上,傾盆的急雨下不了一整天。這風雨是誰搞出來的?那還用說,不就是“天地”發脾氣搞出來的嗎!你們說,天地尚且不能讓暴風急雨持續長久,更何況人呢?
    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政黨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就要瞭解“希言”這個“自然”的特性,因此,順從自然大道的,就是同於“道”;依循著自然本性的人,就會和同於道之德;一旦違背了自然大道,也就會迷失去了自己。生命和同于自然大道的人,自然大道也樂與相伴;生命和同于天真本性的人,天真本性也樂與相伴;生命失去其自己的人,那自然大道、天真本 性也就不願與它相伴。
自己守的信諾不足,自然大道、天真本性也就不信任它!

【道德經散譯】(下面是老清顛覆了從前理解的解讀)

聽之不聞的語言,是自然規律的聲音。

(老清的顛覆)希言非“稀”,老子在14章說“聽之不聞,名曰希”,可到了這裡,沒人記得老子給“希”的定義,那可是“道”的三象之一啊。難道第一個說“希言”是少說話的先賢,是老子的親傳弟子?
作為格言,您可以將“少說話,少發佈命令,是符合自然無為之道”當作座右銘,但在一章里,還是考慮一下老子可能的陳述思路。老清以對前兩章的顛覆思路,認為此章仍是在講認識的問題,所以用“聽之不聞”來解釋“希”。這只是對老子思路的可能,得出的猜測,就算是拋塊A玉,引些砸來的磚頭吧。

呼嘯的暴風刮不了一整個早上,傾盆的急雨下不了一整天。這風,這雨是誰搞出來的?是“天地”搞出來的嗎!你們說,天地尚且不能持續長久,更何況人呢?

(老清的理解)萬眾一說的解釋,就是將“飄風驟雨”當作是天地的“語言”,所以將“希言”解釋為少說話。好像很有道理。老清並不反對。
但若對道認識(悟)的角度去理解,老清是這樣思考:那風雨是局部的,是異常的,也就是前一章說的“曲”與“枉”。而天地間的平衡和諧才是全局的,正常的,也就是“全”與“直”。
這些局部異常的現象,天地都不會讓它們長久。這難道不是道給出的“聽之不聞”的“希言”?

所以,遵從道而行事的人,就是要與道同行。以道修德的人,就會得到德;行事失道的人,就會與“失”作伴。與道通行的人,道也樂於接受他,以道修德的人,德也樂於幫助他,行事失道的人,等著他的只會是迷失與失敗。

(老清胡想)這段話,一直覺得老子講的很強牽,不過對為甚麼要認識道,講出了理由。
都知道,“道”是體,“德”是用。那“失”又是什麽?老清認為,“失”也是用,是一種錯用。
所以,老清在此句的標點上,做了修改。在“同於道”後改為句號。用以表示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
請注意的是“從事於道”這四個字。老清理解為“從道而事”,“從”是認識“道”的過程,“事”是以道為用。
然而,世上聖人能有幾個?即使是領悟道的哲理很深厚的習道者,在“用”時,也會出現偏差,出現“錯用”。這可以用“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來表示。“德”就是“道可”之用,“失”就是“道非”之“錯用”。

對於這些看法,有些人相信,可認識的不是很深刻;而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相信啊。

(老清亂思)老子在五千文中,不止一次的表示無可奈何,不用說想老子的那個當年啦,就看現今,相信“道”的存在能有幾多人?老清雖說習道解道,畢竟還是“信不足”一族,但現在,對“希言”就是“少說話”的說法,老清已陷入“有不信”之中……

下一章的《道德經》,老子會用人的行為,來說明與“風雨不終朝日”相仿的認識實踐……

 

有一個小故事,一位老太太,不愛多說話,別人問她爲什麽,她回答說,聽人說,人活在世上說的話會有一個限度,一超過這個限度,人就該死了。少說話,可以長壽……

請思考:第二章中的“不言”與第十七章的“貴言”,與“希言”是否意思相同?

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忽然間的文雅,鎮住了桌上的“春盤”,蔥花凝固在甜麵醬,凍殭在唇邊。

這是重陽節假期在朋友家度假時,一個午餐上突現的場景,在主家老嫂子的口裡,吐出那七個字音後,我們四個老傢伙都愣住了。

老清如今是個“詩意失憶實已失”的下裡巴人,打油三兩句還行,陽春白雪必失聲。

話說在重陽節吹了一上午的海風,我們幾個“老北”突發神瘋,午餐要來個不合時宜的“春捲”。於是自力更生,有阿茂整餅的,有庖丁解雞的,很快蔥絲雞絲叉燒絲,粉絲銀絲白菜絲,餅入蒸籠菜上枱,人手一碟甜麵醬。

主家老嫂子是地道的香港人,莫名其妙地問,哪有春捲?

身為老北京的弟妹就取了一片餅皮,開始示範手捲春捲,並告訴老嫂子,這“春捲”是北方人在“立春”那天吃的應節食品,可惜今天沒有雞蛋……

“跟吃北京烤鴨一樣啊。”老嫂子望著弟妹手中的手捲,再看一桌子的這絲那絲,也捲了一個,一口咬了下去……

“記起了,書上說的民俗立春春盤,就是你們說的春捲啊。真不錯,真是人間有味是清歡……”老嫂子拋出個文雅來。

“雪沫乳花浮午琖,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大文人的詞啊,……

不用多說,我們幾個都記得這闋詞,都知道是誰寫的。畢竟都是讀中文的,靠墨汁長大,不是西方傳來的墨水。

老清可不是規矩人,在片刻的冷場後,指著放在一邊的報紙“虫二”版取笑說,“嫂子,我這個哥哥可有味啊……”

哄笑之後,就一邊吃,一邊聊開那位大文人的詩詞。

是啊, 世人皆說他是曠達的習道之人。

傳說在寫此詞的時候,枕著和風柳絮,喝著青梅黃酒,品嚐著茼蒿蘆筍野菜,盡興提筆而成。
多麼浪漫,多麼逍遙啊。山澗的溪流潺潺,林間的鳥啼鳴鳴,渾然忘我,心情清朗而澄淨。
好像這一刻,繁華喧囂的誘惑都無足輕重,好像這一瞬,紛紛擾擾的是非都煙消雲散,好像這一秒,愛恨離別的糾結都漸行漸遠。

只有清風、野菜和茶香。清歡,是啊,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且慢,老清心中說,從詞中,看到了這種曠達,感覺到了那種逍遙,但就那位大文人坎坷的人生來說,誰可曾看到他的消極?誰可感覺到他的無奈?

或許,這“清歡”應是一種“苦笑”。

都是習道者,有些是在高峰得悟,有些是在低潮得悟,老清不能在朋友暢談那清高骨風時唱反調,只能在心中默念。

2012年10月21日星期日

抱一,就是惟道是從《道德經散譯》22章

將《道德經》的21章解讀為老子在談對“道”的認識過程,已經是一種“顛覆”。按著這條“顛覆”路線,老清再對22章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解讀。
既然認為21章是認識過程,或說是悟道的程序過程,那接下來的22章講的核心就應該是原文的“抱一為天下式”,“式”就是“標準、準則”,也就是說22章試講認識過程中的準則。請看原文:

【22章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請注意老清的斷句法有所不同。)

【道德經散譯】22

局部的東西要以全局為認識準則,異常的表現要以正常為認識準則,缺陷的程度要以完美為認識準則,陳舊的程度要以全新為認識標準。

(老清解釋)
肯定有朋友會說,這是歪曲老子的意思。對於認為道家就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消極態度處世的人,更會這樣認為。
不錯,這樣的解讀,這樣的翻譯跟坊間的流行解讀截然不同,因為是老清很自我的理解。是否歪曲了老子的原意,那是見仁見智的話題,誰也不能把老子請出來,做個評判。
與流行的解讀不同的,顯現在“則”字的理解上。
“則”有名詞、量詞、連詞三種詞義。
流行的解讀,大多將“則”當作連詞。也就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得出的譯文就不用再在這裡重複了,想探討的就是“曲枉洼敞”是否與“全直盈新”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是否就像“熱則脹,冷則縮”一樣的必然?
老清是從流行解讀開始讀《道德經》的,這些格言早以成為自己的處世座右銘。但在反復讀經參悟中,慢慢感覺到一種不是滋味的滋味,這不是滋味的感覺就是,現實中,“曲”與“全”不是什麽必然的因果關係,就“委曲求全”來說,關鍵是在那個“求”字上,是一種無奈,是一種不自然。
於是根據理解到此章“抱一為天下式”的核心論點,聯繫“式”就是準則法則的詞義,便改用“則”的名詞詞義來試解,便得出上面的譯法。
明眼的朋友可以看到,在六個“則”字裏,前四個在句子應是謂語動詞,這是古漢語的“以動”用法 。將“則”的名詞詞義“準則”變成“以動”用法,就是(主語)“以”(賓語)“為”“準則”的意思。
老清根據前章老子講“認識”,故在“準則”前加上“認識”二字。
在這樣的試譯後,眼前一亮,對“抱一為天下式”及“不爭”出現了嶄新的領悟。這是老清參悟道家哲理的一個進化過程,是否被朋友說成是“歪曲”,並不重要。

少些準則,在認識過程中就能有收獲;太多準則,難免會對人生產生迷惑。

(老清解釋)
這裡的兩個“則”後,老清在句讀上,加了逗號。其理由有二,其一,“得、惑”不是“少、多”的準則,而是“少則”與“多則”的結果。這是常識,準則愈少愈簡單,反之就是複雜。簡單的準則就會有所獲,複雜的準則必會有所惑。其二,根據此章尾,老子說“曲則全者”是“古之所謂”,其意就是說,前四句在老子那個年代,已經是流行格言了。那“少則,得;多則,惑”是老子的看法,得出下一句的“抱一”與“天下式”。

所以,聖人堅持用“道”這個自然法則,來作為認識及處理天下眾事的唯一準則。
(老清胡想:這個“是以”是“少則,得”的順推,少到只有“道”一個準則了,您說簡單不簡單?)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如何才能做到?就是下面這四個“不”。
不用自己的主觀視點,所以看到更清楚,更明白;不用自己的主觀判斷,所以能夠得讓真相彰顯出來。
聖人是用“道”的視點,以“道”為準則,來認識、處理天下的事,按現代話可以說是客觀的視點,客觀的準則。
接下去,這種聖人不會自己誇耀自己,那功績會擺在那裡;聖人也不會自驕自傲,所以不斷地提高他們的修養。
本來嘛,功勞是“道”的指引,是自然規律的顯現,何需自己誇耀自己驕傲。

(老清亂思:自從開始在網上寫博客開始,就將道家哲理在文章裏戲說為“不學無術”,別誤會,是“不爭之學,無為之術”。前一段時間的散譯之文,將“無為”定義“無之為”,不同於流行的定義,在這章的“不”字局中,這四個“不”,將會引出老清對“不爭”的領悟。
流行的解讀,將這四“不”說成什麽,無需多寫,那是眾所周知的說法。老清提請各位考慮的是,在同一個章節,這四“不”與前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有無關係?而流行的解讀,是否與“抱一”相關?是否與“天下式”相關?)

只因聖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可以與他們(聖人)相爭。

(老清狂言)
不爭?不爭什麽?不與誰爭?
白馬非馬,聖人非人,這是一種詭辯術,但也是一種本質的探討。白馬是馬中的特殊,聖人是人中的特殊。
白馬必竟是馬,聖人畢竟是人,“爭”在人類社會中是生存的法則,道家的老祖宗提出“不爭”,難道是悖“道”?
有人說,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把老子讀偏了,這話有些道理,但老清不這樣認為。但對“不爭”來講,的確在流行的解讀下,有很大的悖道可能。
從老清對四個“不”句的解讀,可以得出“不爭”不是“與世無爭”,而是在“爭”的過程中惟道是從,不與“道”相爭。
故此老清在此狂妄地提出自己給“不爭”的定義:“不爭是不與道相爭”,這就是“聖人抱一”的原則。

古人傳下來的“曲則全”這些格言,怎麼會是空話呢?相信吧,在這些認識準則下,可以得回全面些的認識。

老清想,聖人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不過作為凡人俗人,若能在認識過程中以“全、直、盈、新”為認識的準則,即使不能達到“抱一”,也可以爭取少出現些“以偏概全”的誤解偽識。

哈哈,此文超過2000字,有違自己千字的設想。自己讀博友的博文,篇幅太長,真是好難消化,以後會肢解,保持千字左右,或更少些。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道德經》21章,在老清眼中是重要的一章,主要的原因是從這章裏摸到了“悟”的門檻。

1、“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與惚是發生在人的心理感受中。可能是主動的思維推理,也可能是無意間的心靈顯現。但重要的是出現在不同的具體的每一個“自我”腦海中。所以,“悟”是很自我的認識。

2、“悟”,看字是“心”“吾”,創字者也是瞭解“悟”的自我性。每一個“自我”都有獨特的經歷,不同的能力,而且站在不平等的某一個生活層次中。這決定了所“悟”之“道”不完全相同。

3、傳說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為何從古至今,就只有佛祖一人在菩提樹下得以悟道呢?其實,那可能只是一個巧合。佛家所謂的頓悟,也就是遇到一個契機,抓到這個契機,才能將平時積累的領悟,來一個質變,這就是頓悟,想必佛祖就是抓到了那個契機吧。

4、牛頓蘋果樹下,也是一個頓悟,但那是在積累了一定領悟之後才在蘋果掉下來的這個契機出現時,在領悟的量變基礎上,抓住這個契機,使他那思考多年的理論得到發展。別說那不是“道”,萬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頓捕捉到的自然規律,自然就是“道”,當然只是道中的一個層次。

5、若是現在,您去找一個人來,讓他到那些從牛頓故鄉移植過來的蘋果樹下,您覺得,他們有可能領悟到什麼嗎?老清的回答是,對於一個平日積累了大量領悟的人,是有可能悟到些自然規律的。因為那只是一個契機,產生心靈顯現的契機。

6、心靈顯現,或許就是人們說的靈感,但又有別于文學創作的那種靈感,抓住這個心靈顯現,就有可能達到對“道”的頓悟。用不著多說,刻意地尋找,靈感是不會出現的,這裏沒有“理”可講,只能靠自己的瞬間聯想。魯班被植物割傷了,就有聯想產生,創造出鋸;……

老清在幾十年的參悟中,反復在益於損的迴圈中,不敢說悟出真諦,只不過摸到了門檻。或許餘下的生命不會有甚麼驚喜,得不到那“頓悟”,但嚮往著“朝聞夕死”……

2012年10月16日星期二

摸頂失敗後的檢討

國慶假後,一開市,就徹底宣佈老清的摸頂計劃失敗,宣佈老清所持的波浪走勢看法失敗。做了幾天鴕鳥,思考失敗的原因,是自己的訊號系統出現了問題。

老清對失敗已經是家常便飯了,在“賭”來說,贏,就是運氣好,輸,是方法錯。如果反過來,把輸的原因歸於運氣,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幾天的檢討發現,這次訊號系統的問題是股市國家隊在高位入市有關。9月尾,在國內股市炒作,沒有什麽不妥,低位上入市收集是正常的,但上周來了個時間差,跑到香港來入貨,這在高位上的炒作,卻給人一種不正常的感覺。
自己的訊號系統適應不了這種不正常變化,說明還存在著問題,有待與策略性揸沽相融和,及波浪圖的配合。

自從 87 股災之後,老清就開始利用空餘時間探討買賣股票的知識,但從來沒有真金白銀地做過投資或投機。只是當作一種磨練大腦的遊戲。
看到周圍那些炒股票的朋友大多損手,正像人說的十賭九輸。老清不敢說能戰勝貪念,也不敢說有能力掌控恐懼,所以一直處於岸邊觀浪,紙上談兵的階段。
退休後,才膽粗粗地開始用蚊型的資金,玩玩恒指牛熊證。這次的摸頂失敗,結束了第一階段的市場歷練,輸掉那蚊型資金,只能是當交學費。
“千金散去還複來”的豪情,早不在老清身上了,不過下一筆蚊型資金還是要投入,第一段歷練是熟悉環境,下一段的歷練就是要戰勝自己,也可以說是
玩“克服”,克制貪念和恐懼。

訊號系統在上週五才遲緩地發出向上,但處於近期高位,只能等待頂位的轉向,現今在21200拉鋸,難以估量後市國家隊的下一招,只有以看為主了。

2012年10月14日星期日

道的認識過程【道德經解讀】21-2

前文的說,21章的核心不是講道與德的關係,而是繼續在講道的問題。這章是老子在講對道認識、領悟、掌握的過程。

在散譯一文中,老清的領悟可以說是一種顛覆,但不認為是對《道德經》的顛覆,只是對流行解讀的顛覆,同時也是對老清初段理解的一個顛覆。這個顛覆主要在兩個方面:1、將“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竊兮冥兮”解讀為人的心理感受過程;2、道的“象”與“物”,是心理感受過程中的自我領悟,並非同一,並非真實。

在這種解讀下,與那些咬牙切齒地肯定道中有象,道中有物的流行解讀背道而馳,而得出的是需要掌握的不是道的“象”也不是“物”,應該是那個“精”。

回顧一下在散譯中老清的文字,那是三個不同的認識過程。
“惚兮恍兮”,是通過事物產生哲理的過程。這是一個近似“歸納法”的認識過程。
“恍兮惚兮”,是通過哲理發現事物的過程。這是一個近似“演繹法”的認識過程。
這兩個認識過程,可以說每天都在發生,包括自己的認識,也有他人認識的啓發或分享,反反復複,日復一日,為學日益也。
“竊兮冥兮”,是在那些不可勝數的認識積累中,尋找探索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這是一個近似“抽象”的認識過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正確認識。正所謂為道日損也。

此章尾句,老子所說的“以此”,在這樣的解讀下,就是“以這種對道認識過程中得到的那個精”。

下一章那些格言式的文字,正是陳述“事”到“理”,“理”到“事”再抽象的自然規律之上。

老清一直認為,對《道德經》之類的古漢語經典,領悟到的哲理應該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並在實踐中繼續加深領悟。那些對自己人生道路上關聯不大的學問,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道”是一種自然規律,不是精神類,也不是物質類。

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

德 非道德《道德經解讀》21-1

《道德經》21章起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很清楚,老子是把道與德分開來講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在講我們現在說說的“道德”。

現在的年輕人,特別是在香港的年輕人,對國學並不重視,問起《道德經》來,都撇不開現今“道德”這個詞的概念。“道教的道德”、“古人的道德”等等的猜測,有的年輕朋友的確讀過,作出“道是道理,德是道德”的解說。

“德就是道德”這種說法老清並不贊同。
按老清的理解,現在我們說的道德,是一種社會規範,其內容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群環境而改變。老子文中的“德”應該是指一種思想品質或思想境界,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如何看世界,如何走人生路。
我們不能閉上眼睛去說,社會規範的道德是“惟道是從”,那畢竟是人為的。從老子後面“德經”的內容看,絕不是什麽社會的規範,如果按當時的社會規範道德講,那老子的論述就是“缺德”。
但作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或境界來講,那不是人為制定的某某某,不“惟道是從”就一定看錯方向走錯路。

有學者說,“德,得也。”老清不反對,但那個“得”,只是思想境界在“惟道是從”中得出的過程。
從這個“得”的通假解釋上,老清才領悟到,《道德經》下篇講的是如何“惟道是從”,從簡單的現象上講,從用兵講,從治國講……不過那是後話。

有學者說,本章起句就是本章的核心,老清不同意。這章核心仍是在講什麽是道,而非講道與德的關係,只不過是用“德”要“惟道是從”來做個引子。

2012年10月11日星期四

道之精華【道德經散譯】21

《道德經》就是講“道”講“德”,兩者之間的關係,老子在21章提了出來。請看21章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道德經散譯】21

“大德”的內容,是由“道”所決定的。
這是老子給出的一個命題,強調了後面所說的“德”,不是你我他說了就算的,也不是那些真假聖人的言談語錄能定的。惟道是從,就是只遵循“道”,不考慮那些某某人劃下的條條框框。
那“道”到底是什麽東西?

“道”這個東西,只是人“恍”與“惚”的心理感受。
老清沒有將“恍惚”當作一個連綿詞來解讀,既然老子在14章說“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那肯定不是解釋為“神志不清”或“精神不集中”的“恍惚”。很多解老者都留意了這個問題,老清這裡別出心裁地解讀為兩個心理感受(或感覺)。
“恍”,從“心”從“光”,應該是心靈中一絲光明而產生的心理感受。
“惚”,從“心”從“忽”,應該是心靈中閃過事物而產生的心理感受。
老子應該是說,“道”這個東西,要在心靈裏去感受。
這就牽扯了唯心唯物的哲學課題了。

在一閃而過的事物後,感覺到一絲光明,這樣的心理感受,出現“道”的意象;在一絲光明中,又有事物閃過,這樣的心理感受,出現“道”的形體。
老清的聯想力夠強大吧,否則也不會這樣去解讀“道”。
爲什麽說道要來“悟”的,這就是因為那是一種心理感受。而這心理感受是“事物”與“光明”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光明”就是對哲理的“悟”)
惚兮恍兮,悟到道的意象,恍兮惚兮,悟到道的形體(更正確的應該是“軌跡”)
這樣的解讀是否又陷入唯心論?別急,老子還有下文的“精”。

在這(意象與形體)深遠且迷昧之中,其中就有“道”的精華;這精華是真實的,這精華是可以驗證的。
不錯,這個“精”才是真實的存在,它不是心理感受到的意象與形體,而是客觀得不能再客觀的存在,而且是經得起驗證的東西。這個東西,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一種自然規律。
早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的老清(應該叫小清),背景離鄉,在黃土高原的窯洞里,沉迷在文學與哲學之中。
知識青年好憑空討論。“唯心也好,唯物也好,都是人的認識方法,而哲學應該探討的是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關係,而不是從那個方面入手。”這是當時老清的理論,說服不了別人,別人也說服不了自己。
畢竟當時年輕,不知社會的險惡。一個反對唯物主義的帽子無緣無故地帶到頭上,黑五類子女,能說什麼?好在檢討及時……
離題了。但在現今解老者糾纏在老子所說道的“象”與“物”上,而忽視了這章裏老子強調的道之“精”,不免多嘴提提。

從當今上溯到古代,道的名字都沒有消失,人們並依據它,觀察萬物的初始與發展。
為甚麼“道”這個概念沒有消失?因為它是就像老子說的“甚真”、“有信”,而這指的應該不是那“象與物”,而是那個“精”,就是老清理解為“自然規律”的道之精,只有自然規律才能引導人們去觀察萬物,包括人類自身,也包括人類獨有的精神思維。
老清不從本源論來理解“道”,就是老子的古文文字,會使人將“道”理解為是宇宙的本源。老清不能用理論來否定這種理解,但也沒有使老清信服“道”是宇宙本源之說。所以,老清對“道”領悟只局限在“自然規律”這個範圍內。

我怎麼能知道萬事萬物發展的情況呢?就是以這樣對“道”的認識。
老清想,換句話說,此“此”就是道之精——自然規律。

回到此章開頭,“德”的內容,惟道是從,也就是由自然規律所決定,而非由掌權者或什麽聖人來畫條條框框。

《道德經》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大家都認為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質問題的重要篇章。
老清不否定這些說法,但愚認為,在宇宙科學探討的今天階段,將這個“核心”引人本源論的範疇,會陷入一個困局。而《道德經》的真正精華,是為人指出“道法自然”之道。

此章老清別出心裁的解讀,只是自我的領悟,或許又是好玩而已。

2012年10月6日星期六

說說“我”與“吾”及境界

在上文的題目裏,特意將“我”字加了個引號。其意就是提請各位看官注意,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使用第一人稱時,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就表現在“我”與“吾”的交替使用上。

可能又有朋友會說,老清再次咬文嚼字,不管是“我”還是“吾”都是第一人稱代詞,有何區別?老清初讀《道德經》時也是這樣以為,但讀了幾年後,感覺到這“我”好像不是老子的自稱。而對“吾”的使用,則沒有這樣的感覺。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17章)這裏的“我”肯定不是老子自稱,而是指悟道之人。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53章)這裏的“我”有點老子自稱的味道,但聯繫該章後面對人之道行為的描述,以對比的形式陳述,意思同20章中完全一樣,這個“我”不僅僅是老子的自稱,而是指的一些人,有同樣境界的人,或許也可以說是悟道之人吧。

“天下皆謂我道大”,“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67章)及“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70章)這些“我”,根本不能解釋為老子自稱,在反復領悟下,甚至可以說是“道”的另一個名稱。

反過來看老子使用“吾”時,就完全像是老子在說自己的話。如“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3章)雖然有“我們”之意,但仍是第一人稱。感覺不到有同第一人稱不吻合。再如“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4章)這個“吾”完全是老子的自稱。

比較特殊的是在42章與70章中,出現“我”與“吾”同時使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70章)這個“吾言”應該是“我說的”之意,就是第一人稱代詞,而同一章“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中的幾個“我”則有代指“道”的意思。

請原諒老清在此好像是教語文的,(雖然曾經教過幾年中學語文,但那是驢年貓月的事了),但這個看似不很重要的語義區別,老清卻覺得是老子在刻意表達習道者要提高“境界”。

不錯,老子活著的時候,應該不知道“境界”是什麼東東,那是後來佛教傳過來的詞語。但是,老清以為,學西方哲學也好,學國學哲理也好,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聯想。否則就出不了那個牛角尖,(或者說是象牙塔,不過象牙現在是受保護的)。

在這裏,老清就是通過“聯想”,(現在的電腦是聯想牌),表達自己的聯想。老子文中的“我”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按2/8理論,就是2中的2/8再2/8,是那些“上智下愚”的上中之上。而“吾”則只是與眾人談論道的老子自我。

在老清的“自我中心論”中,“我”是一種“大我、超我”的境界,而“吾”只是“自我”的境界。對不起,老清沒準備在這裏陳述自己的“自我中心論”,誰都有一些不想讓人知的底褲(褲衩子或內褲)啊……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大師,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時于蘇州與世長辭,享年95歲!南師的著作是老清兩大導師之一,另一位是年前去世的季羨林大師。一南一北兩位大師的著作,給了老清很多啟發。季羨林的“四個和諧”就是老清理解天人合一的啟蒙藍圖;南懷瑾的“三學互參”也是老清自學的方向。

南師怎麼看人生的高等境界?請看南師的這兩句,或許可以看做是對聯吧: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2012年9月30日星期日

“我”獨醉《道德經》解讀20-2

上文用“眾人皆醒”為題,分析了老子將“眾人、俗人”與“我”的不同,從字面上說成世上大部份人都是清醒的,而“我”則是愚人沌沌昏昏悶悶。
字面上是這樣寫的,但一個歌頌聖人,而後人也將他視為聖人的老子,這樣的自貶文字敘述,到底在字面之外,會是想表達什麽樣的意思呢?這才是解讀的重要地方。
老清抄錄了一位解老名人對老子字面外想表達的意思做出的評論。請看:

老子對當時許多現象看不慣,把眾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誰都高明。而在表面上卻故意說了些貶低自己的話,說自己低能、糊塗、沒有本領,其實是從反面抬高自己,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他在自我吹噓、自我欣賞,最後一句,說出他的正面意見,他和別人不同之處,在於得到了“道”。

(在摘錄卡片上只留下書名,是《老子新譯》,沒留下作者的名字。已過多年,不能提供作者尊名了)

各位看官,見到這樣的評論,您是否有所共鳴?不錯,即使是現今的社會中,我們亦可以見到標榜“眾人皆醒我獨醉”的高人,就是如此。
按那評論說,這是一種反話,不是自貶,而是自褒。至於是不是用來貶低社會上的一般人,抬高自己?那就看讀老子文章的人啦。
老清讀古籍,寫心得領悟,也自我標榜“我獨醉”,醉在對哲理的些微領悟,(不僅是道家。還包括儒家與佛家。)但從不敢忘記活在社會中的“醒”,因為老清不是東西,是人。
正因為不忘“醒”,所以才有老清的“清”,也因為“清醒”,故絕不敢標榜“我獨最”。
老清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解讀,可能是悟解,也可能是誤解。標榜“醉”,即使是“誤”也罪在酒,但標榜“最”,即便是真“悟”,也是一種罪。

走題了,回來以老清之心度度老子心腹之義吧。

老清之心,就是認為《道德經》是倡導人們走向天人合一,達到逍遙的心之道。
道,是一種法則,是規則,也可以說是規律。對於人這種特殊的動物來說,能被老子劃爲四大域中之一域,就有它獨特的法則存在,老清覺得這獨特的法則就是社會的法則,還有人的倫理法則。
人類文明幾千年歷史,實際上就是爭名奪利的歷史,用不著什麽“證偽”“偽證”的,這是歷史記載的真。
既然“名利”是人的爭奪目標,在爭奪中就要“知”社會的法則,就要“行”法則允許的道。這就是“人之道”。

老子稱“眾人、俗人”的察察昭昭熙熙,還加上“皆有餘”、“皆有以”。有何“餘”,有何“以”?有餘,就是在人之道的法則下有收穫;有以,就是以人之道做指引。
老清覺得,這不是老子在指責“眾人、俗人”的庸俗卑略,而是肯定他們在人之道中作為。
老子的“我獨醉”,自認愚人,是因為在境界上有“貴食母”的不同。
母,即是道。道,蘊藏在萬物中。天地中的自然法則,就是道,稱之天之道;人類文明的社會法則也是道,就是人之道。
老清的領悟:老子所說的“貴食母”,這個母體的道,同天之道、人之道不是同一個層次,而是高一個層次的道。老子在後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二三萬物”都有道蘊藏其中,但是屬於不同的層次。越高層次的道,就越簡單,而最高層次的道,就是簡單到不可解釋的“無”。

天之道與人之道,是在地球這個空間範圍才起作用的法則或規則,是同一層次的道,雖然人的歷史較短暫。
老清以為,老子“愚人”之說,同時也正是“眾人、俗人”眼中的“愚人”,貨真價實的“愚人”。
所謂“大智若愚”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那樣,是大智慧者裝出來的愚之外表,而是在境界較低的人眼中真實映像。
老清以為,稱老子是“我獨醉”,就是醉在高一層次的道中,在“眾人、俗人”清醒地作為在人之道之時,提倡天人合一的路向。當然,老子在《道德經》中沒有“天人合一”的字樣,是老清在古代東方人的神仙憧憬中,根據對道家哲理的不停否定否定再否定這個參悟過程中,給了新的定義。

以老清之心度老子之腹,20章應該解讀為老子提倡習道者要從高一層次看,不能停留在人之道上。

下篇解讀仍留在20章,說說“我”同“吾”……

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

眾人皆醒 【道德經】解讀20-1

前文散譯了第20章,完全是從字面的翻譯,老清沒有像以前的章次那樣,又是插話,又是亂思胡想。
有博友留評說這樣的翻譯沒有什麽意義。老清同意。
今文就是老清在翻譯古文的過程中,從字面意義上感覺到的一些東西。
老清一貫認為,解讀一篇古文,特別是帶有哲理的,一定是很自我的東西。所謂的自我感悟,不一定是古賢的原意,也不一定要做名人權威的應聲蟲。所以,這裡的文字都是自我感悟的陳述,肯定會有歪批曲解的東西。即使老清自己,也是在不斷地顛覆自己的看法,不停地在否定再否定的圓圈中打轉。
今天先說說“眾人皆醒”。

1、“唯”和“阿”,在古漢語裏都是表示應答的詞語。
“唯”表示尊敬的應答,相當於“是”。
“阿”表示不尊敬的應答,心不在焉。
別小看這些語氣的不同,別說老子當年的“禮節”了,就算是現今華人社會裏,應答別人的語氣也很重要。
這語氣在與你對話的人心中,會感應到你對他是尊敬還是鄙視。
任何人都一定有很多這樣的經歷,可能是別人的應對語氣刺傷了您的心,也可能是您未留意的語氣得罪了別人。
這就是所謂的禮節,孔老二說的“克己復禮”不只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禮小節,還有更多規規矩矩,到了現在,雖然不會再行叩拜之禮,在人的交際中大家仍然要懂得那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潛規矩。
儘管都是些表面功夫,但是還必須去做去學。不知“禮”就會遭到別人看不起。
老清想,這就是“人之道”裏面的一個內容了,大家都明白,都會去這樣做,不想惹麻煩,也怕惹麻煩。
大家都明白,這就是“眾人皆醒”啦。
偏偏老子問,兩者的差距有多大?這麼明白的事還要問,肯定是喝醉了。

2、“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之句仍然是說“人之道”的事。
“眾人熙熙”,歡歡樂樂,什麽事讓他們歡樂?那種高興勁兒,就像是受到帝王的賞賜,飽嚐國宴的三菜一湯。樂,在於利,歡,在於利;那種高興勁兒又好像是陪伴著帝王春登高臺,飽賞美景如畫。美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同帝王一起,這可是“名”啊。
岸邊觀船,哪一艘不為利?十年寒窗,哪一人不為名?
別跟老清說現實社會中維生者可以不求名利,那雷鋒寫那些日記爲了啥?
想活著,想活得好些,就是要求名求利,就算是跑到深山野林裏,也要求個溫飽之利,淡泊之名。
這就是“人之道”的規則和潛規則。
大家都明白,就是“眾人皆醒”啦。
偏偏老子“獨泊兮其未兆”,肯定是喝醉了。

3、“眾人察察”,都會一步步在那些規則和潛規則下,不敢踏錯半步。“眾人昭昭”,都明白這些規則和潛規則的重要性。
就算不知道什麽叫規則,什麽叫潛規則,什麽是“人之道”,撞過牆還不知道該怎麼走路?碰了釘子還不知怎麼回頭?
大家都明白,就是“眾人皆醒”啦。
可偏偏這個老子,說他是“昏昏、沌沌”,不是醉鬼就是大腦不健全。

各位看官,不知老子那個年代的酒有多少度,可能比不上二鍋頭,也不知老子能喝多少,可能比不上李白。
哈哈,老清在胡說,不過老清自認即使喝大發了,也屬於“眾人皆醒”一族,相信是個活人就要重視“人之道”。但在清醒時,也很欣賞老子那“我獨醉”,對人之道的叛逆,要知道這是多麼大的勇氣啊。

老清相信,老子並不是“愚人之心”,更不是酒鬼,否則《道德經》決不會留存到現在。
老子爲什麽要自稱愚人,自表“昏昏沌沌”之態?且待老清下篇解讀文字以老清之心度老子之腹吧。

熊困狼群,牛影朦朧

熊倉被打回原形,心理很難平衡。

2012年9月27日【經濟日報專訊】港股未受美股昨晚跌市拖累,在期指結算日顯著造好。大市低開40點後出現倒升,午後內地憧憬救市,A股急升,刺激港股升幅進一步擴大,最多升323點,高見20850點,恒指收報20762點,升234點或1.14%;成交額增至514.56億元,10月期指收報20809點,升267點,高水46點;9月期指收報20688點。

2012年9月28日【經濟日報專訊】期指結算日由中國因素獨撑大市,中證監每月例會在內地惹來政策救市揣測,國際市場估計中國工業企業盈利連跌5月將促使北京刺激經濟,避險意識減退令港股受惠。

今天開市報20757,未隨美股高收而高開,昨天小浪圖出現一格轉紅,今天國內長假前夕,國慶大禮已獻,還會繼續上嗎?港股受歐美及國內兩種消息因素影響,純屬一個怪胎,忽東忽西,難以斷定。昨日就應該想到國慶獻禮之事,可走短線,但因教看重中線,不很留意即市,只能發此馬後炮。

兩次熊證有二十幾個價位的收益,都沒有放,現今打回原形,無謂叫苦,按計劃看到是千點不是一兩百點。訊號仍然向下,今收市在20989以上才會發出向上的轉變。波浪走勢看法基本沒有改變,即使升破20900,只要收市在其之下,也可能是變性的c-2,若出現新高收市就要考慮重新劃分了。

現報20782,又在上沖,牛影朦朧,難辨真假。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道德經散譯】20

“絕學無憂”有些版本是19章收尾,有些版本是20章的開頭,老清覺得還是留給19章好了,因為讀讀《道德經》的第20章,沒有一點“無憂”的感覺,反而是一種深重的憂鬱壓力。既然沒有“無憂”的感覺,只有苦悶的自述,那還是不要放在20章的開頭吧。請看第20章的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散譯】20

受人尊敬與遭人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怕的遭人呵斥,人們所厭惡的醜惡,是人就不能不怕而逃之。
這種情況從荒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

眾人都歡歡喜喜、興高采烈,好像去參加盛大的宴席,又好像春天裏登臺眺望美景。而我卻獨自停泊在一旁,無動於衷。
混混沌沌的,如同嬰兒還不懂事。疲疲倦倦的,好像沒有什麽地方可去。

眾人都是歡樂有餘,而我卻孤獨得像是被遺忘掉了。我真是只有一顆愚人的心啊!

平常的人都明白該這樣生活,唯獨我迷迷糊糊;平常的人都能明辨事理,唯獨我懵懵懂懂。

此時的心情平靜的好像是海面,又好像是疾風不停地吹,很矛盾啊。

眾人都是有本領,有作為,唯獨我愚昧頑固,一錢不值。

我與眾人不同的獨特處,在於重視以“母”為精神心靈的食糧。母?不錯,我不是一直以“道”為天地萬物之母嗎。

(這一章,老清沒有插嘴,按照字義理解,散譯了老子的自白,多以字面意思來譯,除了最後一句。至於如何解讀,那就要看閣下站在什麽樣的位置了。老清會另文說說對老子這個自白的自我解讀。)

會否下破補裂口?熊證有些樂觀了

2012年9月25日【經濟日報專訊】港股全日窄幅上落,大市平開後,早段升最多64點,高見20758點,午後最多跌46點,高低波幅只有110點,恒指收報20698點,升3點或0.02%;國指收報9745點,跌22點或0.22%。主板成交額為396.92億元。即月期指收報20742點,升4點,高水44點。

紐約股市顯著下跌,道瓊斯指數收市報13457點,下跌101點。
納斯達克指數報3117點,下跌43點。

道指30分鐘圖 (美股出現向下突破的圖形)

恒指30分鐘 (恒指會否跟隨?)

見到美股向下突破,老清對最近所持的波浪走勢看法更表樂觀。當然,港股不是美股的應聲蟲,但以技術圖表來看,有沒有見到港股30分鐘圖,出現了一個頭肩頂?24/9那天已經破頸,但出現後抽。若今天再次下破20500支持,補全上升的裂口,應是量度的最小要求。

因為長假期的關係,假如真的下破,第三步的追擊該否執行,還要謹慎些。現在想,即市追擊可選短線,追擊的項目在28/9週五必須平倉。

今日五線  21123  20896  20668  20441  20214

(有空再說五線的模糊妙用。)

----------------------------------------------------------------------------

2012年9月24日【經濟日報專訊】港股全日先跌後回順,大市低開123點後,最多跌231點,低見20503點,其後受內地股市回升帶動,港股曾倒升最多46點,高見20780點,午後偏軟,恒指收報20694點,跌40點或0.19%;國指收報9767點,跌37點或0.38%。主板成交額為396.43億元。港股今早曾跌逾200點,12隻恒指牛證遭強制收回。即月期指收報20738點,升23點,高水43點。

老清想,小浪一格轉黑是陷阱,還是下破後的後抽?堅守熊倉,升破20900止蝕。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訊號出現向下轉變

2012年9月24日

9月21日【經濟日報專訊】港股今早高開106點後,受內地股市回升帶動,走勢反覆向好,午後最多升217點,高見20808點,惟內地股市尾段反彈乏力,港股升幅收窄,恒指收報20734點,升144點或0.7%;國指收報9804點,升96點或1%。主板成交額為538.65億元。即月期指收報20715點,升80點,轉低水20點。

老清的觀察訊號,在上週四的收市20590出現向下轉的訊號,但未破20550,未能出現小浪圖的顏色。週五,恒指又一次向上,但在20800受阻,下午又回落小小。
根據訊號入市,這次沒有猶豫,上午收市前,買了68189熊,價位為0.067,收回價為21100。暫定止蝕位為20900,當作是摸頂計劃調整後的第二步。
當然,訊號,只是一種可能,現今仍是處在看好的階段,但老清的波浪走勢圖朦朧地顯示,一組向上的abcde調整浪應已完結,本周就應該出現向下突破的圖形。

偶然在yahoo財經上見到這樣一個標題:

花旗警告美股恐跌20%

入內一看,原來是星島報的簡訊,真正的意思是:“股市前景未明,花旗預告,若美國國會在明年初仍未就削減財赤達共識,美股恐大挫20%。”
哈哈原來前提是明年初的“若不能”。

在一些專家的文字中,仍是一片看好的聲音,前文提及的蘋果專欄作者王逸先生,昨天的分析文章,將21900當作上升目標,他的波浪分析見夏天的轉貼,老清上周也提及不同的看法。

蘋果、浪圖盡23/09/12

在文中,王逸先生有這樣一句引起老清的注意:

“前周五的上升裂口可視作為「量度裂口」,因此短線調整不會完全回補裂口,否則升勢可能就此完結。”

老清不太清楚“量度裂口”的意思,但知道9月14日裂口上升,前高位為20146,17日的低位為20475,不知本周會否填補這個裂口了。

ps  此文未完成,便有老友電約飲早茶,在茶樓的電視上得知,今天股市低開,跌了200點,現在回來,打開網頁一看,現報20630,低位是開市後的20503,已經在小浪圖上出現一格黑色了。不用再多寫了,堅守自己的看法,仍將熊倉的止蝕位定在20900位。若出現再度下跌再適當地向下調整。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道德經散譯》第十九章

上一章老子談及人之道的一些問題,認為在人的“心”中活動也有道的存在。在19章中,老子反方向解說了對這些“心”中的活動應該做些什麽,這就是“絕學無憂”。請看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道德經散譯】19

最好的聖人之治,一定要拋棄智慧的因素,不去用條條框框治理,人民會得利百倍。
最好的仁者之舉,一定要拋棄義氣的說教,這樣就會使人民逐步恢復孝慈的本性。
最好的生產技能,一定要拋棄利欲的念想,這樣就使那些奸詐之人無處可存。

(老清插注:一般的解老者,都將“三絕三棄”看成是並列的詞組,愚下初讀也這樣去解讀,爲了解釋清楚,只能將“聖智仁義巧利”加上“假”的標籤。但是在多次反復閱讀參悟後,感覺這種解讀過於強牽,不能解讀出老子的真意。在反復領悟“絕學無憂”的真意,發現“絕”的字義,除了“斷絕”之義外,還有“獨一無二”和“極致”之字義,如武俠小說中說的“絕世武功”,還有人們常說的“絕招”。於是愚下試將“絕”的“極致”之義用於這三個詞組,變成是主謂賓的格式,“絕”是主語“聖、仁、巧”的定語,有“極致、最好”之義,“棄”是謂語動詞,後面的“智、義、利”是賓語。在這種字句的解讀下,得出上面散譯的文字。)

(以“絕仁棄義”看,韓非子在【解老】中有對仁與義的解說:“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
從韓非子的解說中,可以看到,講“義”,是有選擇性的,就像人們常說的,有時仁義不能兩全。最高境界的“仁”一定要拋棄“義”的干擾。真正的“仁者”不會將君臣父子親友特殊關照的,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生心不已,非求其報。)

(同理,最高境界的“聖”,是法地法天法自然,不會摻雜任何智慧的因素。老子從不自稱“智者”,看20章的淒慘自述就知道了。至於“巧”,愚下解讀為“技巧”,每個人都要有維生的技巧,但這不是“絕巧”,最高境界的“技巧”,就像那些發明家,他們的偉大發明,並不是以“利”出發的,而是而是根本沒有考慮什麽名與利。)

“此三者”當然是指被拋棄的那“智、義、利”,而不是六項。爲什麽要“拋棄”?那是因為不足以成為“聖、仁、巧”的條例或法則。但請注意,拋棄,指的是在“絕聖、絕仁、絕巧”中,並不是說“智、義、利”不值得去考慮,而是令它們各有各的所屬。

(老清解讀:這一句的散譯,又是與正統解老不同,不是特地要標新立異,根據老子的可能思路,愚下參悟到,人既然是超越了其它動物,也就需要承認有人特殊的自然之道,這就是人之道。“聖、仁、巧”當然是人之道中的學問,但“智、義、利”也是人之道中的學問,“令有所屬”才可能是老子的原意。而尾句則指出“聖、仁、巧”與“智、義、利”的不同,表現在“私、欲”上。)

在拋棄了“智、義、利”後,“聖、仁、巧”才可以在少私寡欲下,見素抱樸,才可以成為不同項目的絕學。只有掌握了這些絕學,才可以無憂。

(可惜啊,老清白活了六十幾個春秋,掌握不到任何一門“絕學”,只好胡說八道地在這裡聊解精神的需求啦。)

(如果還有人說“絕學”是什麽都不學,“絕聖”是不要“聖”,“絕仁”是不要“仁”,那老清只能替老子找塊豆腐,一頭撞去,轉世做牛做馬啦……)

2012年9月22日星期六

重生

中毒、入院、手術、掙扎、不治、壽終……

不是老清,是老清的第四任電腦。跟了老清六十幾月,終於在紅八月的炮打橫掃下,寂寞地陪著前三任躲進箱子裏……

快兩個月了,一直沒有博客露面,八月份是因為在沒有電腦的閉關生活中度過,九月初才再買電腦,可舊電腦中的未備份資料,因重裝視窗時全部被格式化,成了雲煙,不知會飄向何方。直至昨天才將股票方面的遺失資料補齊,……

但那些文字文件,不見了,就無法補回啦,只有敲打鍵盤,重新寫了……

不過,在八月的“閉關”中,再次從電腦的死亡,品味了一次生與死。
曾產生不再買電腦,讓自己的博客死亡,留下再多兩個博客墓碑的念頭。
不過,老清還活著,雖已成了不再追求美味的“無齒之徒”,可還要填飽肚子吧。精神上的飢飽呢?……

還是買了新電腦,孤僻無用的宅老,還需要解決精神上的飢飽……
電腦的重生,讓老清感覺到自己也要“重生”,不過電腦是chong生,老清是zhong生。

在網上見到林子祥翻唱張國榮的《陪你倒數》,與老清同歲的林子祥,用蒼老的聲音重新演繹的倒數,不是張國榮當年的倒數情,沒有張國榮那輕生的倒數,而是一種濃厚的重生倒數情。歌詞旋律相同,可比較兩者的演繹,卻有不同的感覺。

沒有找到可以放進博客播放的這首歌,附上歌詞吧。老清是在搜狗音樂中聽的。

陪你倒數 - 林子祥

作曲:C.Y. Kong
填詞:林夕
編曲:陳珀
監制:Alvin Leong

大結局 今天最後
不必寄望來生 等拯救
不要 彼此詛咒
你亦 無余力再走

別告別 今天最後
天荒與地老都 可擁有
一剎那 再沒然後
也算是 從來未分手

時候已經不早
要永別忍多一秒已做到
朝著世界末日
迎接末路 要抱著跌倒

讓我倒數 跟過誰相好
任瓦礫蓋掩焦土 起碼沒法遇上更好
陪你倒數 生醉夢死都好
沒法找到一個永生的國度 不如擁抱

廿九 廿八 A君 B君
十九 十八 C君 D君 四三二一

時候已經不早
要永別忍多一秒已做到
朝著世界末日
迎接末路 要抱著跌倒

讓我倒數 跟過誰相好
任瓦礫蓋掩焦土 起碼沒法遇上更好
陪你倒數 生醉夢死都好
沒法找到一個永生的國度 不如擁抱

讓我倒數 跟過誰相好
任瓦礫蓋掩焦土 起碼沒法遇上更好
陪你倒數 生醉夢死都好
沒法找到一個永生的國度 不如擁抱

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20984摸頂

2012年9月20日  20984摸頂

9月19日【經濟日報專訊】港股今早高開7點,在內地股市11時過後回升下向好,其後日本央行宣布在擴大量寬規模之餘,延長計劃時限及取消買債孳息0.1厘的限制,(詳見「日央行多管齊下擴量寬 市場感意外」),港股進一步抽升,港股最多升294點,下午曾高見20895點,恒指收報20841點,升239點或1.17%;國指收報9849點,升165點或1.71%。主板成交額增至636.66億元。20隻恒指熊證遭強制收回。即月期指收報20884點,升251點,高水42點。

又出新高,不過尚未能升破20900,估計就在今天或明天將會結束e浪。目標就是前幾天說的20984這個比率假設。
摸頂計劃第二步就是在20900升破後再買p輪,這次應選20000以上的認沽價位了。

可以說,現今處在超買,小浪圖也進入e浪的第三上升,即5浪。但預測必定是測,並無必然,故有可能升越21000,並收於其上。到時需要重新解釋波浪的結構了。

對於這次摸頂計劃,即使在今明收市處於20984以上,確認摸頂失敗,也不要即刻止蝕,耐心等待回吐調整再止蝕,這就是輪與證的不同了。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見頂啦?可能還有一衝

2012年9月18日  見頂啦?可能還有一衝。

9月17日【經濟日報專訊】港股續受QE3推出消息刺激,大市高開128點,開報20758點,惟已是全日高位,其後受累內地股市下挫,曾倒跌最多38點,恒指收報20658點,升28點或0.14%;國指收報9780點,跌48點或0.49%。全日主板成交額為604.28億元。即月期指收報20714點,升68點,高水56點。

美股下跌,大市在近期創新高之後回落,加上油價下跌拖累能源股表現。
道瓊斯指數最多跌過67點,跌至13526點,最終收市下跌40點,報13553點,跌幅0.3%。

恒指以新高開市,但國內股市不爭氣,再次出現下跌,使狂牛收停。美股回軟,今天恒指預計在20600以下調整,估計前阻力位20544及20300會成為這次調整的支持。
暫時還看不出見頂的跡象,可能還有向上一衝的牛力。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狂牛狂到何時?

2012年9月17日

9月14日【經濟日報專訊】美國聯儲局推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刺激港股大幅高開431點後,早市走勢反覆向上,午後最多升601點,高見20648點,恒指收報20629點,升582點或2.9%;國指收報9829點,升349點或3.68%。主板成交額急增67.6%至791.51億元。即月期指收報20646點,升604點,高水17點。

蘋果日報浪圖盡

此圖是週日蘋果日報浪圖盡的示意圖。王逸先生的波浪分析文章(逢週日),老清已經讀了幾年,評論不是優劣的問題,關鍵是對未來走勢的預展。
昨日,王逸先生文中提出的恒指波浪走勢:

大浪B中浪(A)於2月中的21760見頂,中浪(B)於6月4日跌至支持區附近的18056回升,中浪(C)回升過程中的調整浪小浪(2)已於9月6日的19077見底,目前為中浪(C)的小浪(3)上升,且已升抵首個阻力位仍為20500/20700,略為調整後,仍會再上,另一目標為21700/22000,中期目標仍為23200/25300。

這種波浪預展,完全合乎波浪理論邏輯,但與老清的不同。老清用波浪組合的觀點,缺點是缺少時間週期的考慮,讀王逸先生的波浪預展,發現了這個問題,也是以後需要探討的課題,因為波浪分析理論,也需要時間週期的考慮。

對此點的“發現”,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波浪預展,還會將短期abcde五浪完結後,再次向淡的可能期望當作首選。

現今的狂牛看來很狂,但數個裂口後仍未能明顯突破上升旗形,就算使用王逸先生的波浪預展,B(C)也有在收縮三角中完結的可能,調整浪除了“之字形”,還有“收縮三角”及“奔走型”。

週五,在升破20600後,雖未見預期的初步目標20666位,但亦買入認沽P輪18023(行使價19000),買入價位為0.027,開始摸頂計劃的第一步。

在美股再出新高的走勢下,今天港股會升破20700,向20984的預展極限再撲狂牛之勢,若自己的波浪預展成真,這將是最後一撲啦,在20900之上,再進行摸頂計劃的第二步,再買P輪。但若本周內有收於20984以上的局面出現,那就要承認失敗了。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進入B-b-e 展開摸頂行動(2012-9-14)

9-13【經濟日報專訊】市場觀望美聯儲會否加推刺激經濟措施,大市低開13點,午後最多倒升71點,高見20146點,下午三時後歐股偏軟,大市掉頭回落,恒指收報20047點,跌27點或0.14%;國指收報9480點,跌8點或0.09%。主板成交額為472.36億元。即月期指收報20041點,跌16點,低水7點。

今晨消息:美股顯著上升,聯儲局公布新一輪量寬措施,帶動股市攀升。
道瓊斯指數一度升過240點,高見13573點,收市上升206點,報13539點,升幅約1.6%。
標準普爾500指數上升23點,收報1459點,升幅1.6%。道指與標普500指數均創07年底以來收市最高。
納斯達克指數上升41點,收報3155點,升幅1.3%。

【波浪小析】按跟隨美股走勢的視點,港股今日會突破前高20300位,前析B-c的波浪分析失敗,變成前析的B-b成abcde五浪調整的浪形。按比率計算,B-b-e三個要點位為20348、20666、20984.。
追高應該不符合原則,只有候高摸頂逆向行事。
摸頂行動由認沽入手,應為見不到止蝕位置,只有用時間值作為成本啦,在20600附近先建第一認沽倉,20900附近建第二認沽倉。待確認e浪完結,在改用熊證。

附B-b的內部分解:

編號 起點日期 起點 終點日期 終點 升跌
B-b-a 04/06/12 18056 05/07/12 19869 1813
B-b-b 05/07/12 19869 25/07/12 18710 -1159
B-b-c 25/07/12 18710 09/08/12 20300 1590
B-b-d 09/08/12 20300 06/09/12 19076 -1224
B-b-e 06/09/12 19076  
B浪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仁義之中也有道 【道德經散譯】18

按老子所領悟的道,那是一種永恆的存在,可18章一開始就說“大道廢”,相信說的是一種現實現象吧。想想上一章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與“太上不知有之”,就是說民眾對道的認識。在老子看出這種現實後,進一步解說現實中的“道”。請看18章原文:

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

太上-我自然【道德經散譯】17

很多讀《道德經》的朋友都會有這樣的感覺,17章與16章好像沒有什麽關聯,好像是另起爐灶的新章節。
老清初時也是有有這樣的想法。在反復的閱讀中,在一次次的顛覆再顛覆自己的理解過程中,發現不是沒有關聯,而是解老者在解讀原文時帶有很多主觀猜測。
“太上”是什麽意思?是指什麽?老子的文章是古文,靠的就是個“猜”。可謎底在哪裡?沒有,“不知有之”也。
老清在探索章節之間的內容關聯後,覺得前幾章都是在講“得道者”與習道的方法,這“太上”就應該是指習道者的最高境界,而下面的“其次”則是習道者不同的層次。
請注意,這章以習道者的四個境界層次,老子強調的是“我自然”。請看原文: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

致虛守靜【道德經散譯】16

前一章,老子用“濁--靜--清”與“安--動--生”組成一個相連接的循環圈。這是習道者、自我修養者需要經過過程,即使是得道之士亦不能例外,絕非一勞永逸的事。因為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循環,原平面的機械性反復,而是可向上,也可向下,甚至是互相交叉的新圓圈。(在15章散譯中說是上升螺旋形,是對那些得道人而言,在一般人來講,經常會有假“清”或亂“生”的情況。)
老子在第16章就以“致虛守靜”開講,來講述上述循環過程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靜”-“清”這段過程的內容,請看:

2012年7月16日星期一

“蔽而新成”與“蔽不新成”

解讀道德經

在《道德經散譯》15-2中,老清說了南懷瑾大師在《老子他說》裏,使用“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的文本,而不是一般版本的“蔽而新成”。此文就此一字之差的兩個文本,胡說八道一番,以之為自娛自樂自慰……

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靜之徐清,動之徐生【道德经散译】15-2

老子先後用了七個樣子來描繪得道之士,先是猶豫謹慎,小心怕事;接著就是時儼時渙;最後更被老子描繪成“敦、曠、渾”。

這不是老子特意貶低得道之士的形象,可能當時的得道者,在表面給人的印象就是如此。在《莊子》中寫過很多個有道之士,他們的儀容?不提也好……如果,老子刀筆之下,得道之士一副鶴立雞群的款兒,那就不是連老子都覺得“深不可識”的那種人了。

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得道之士【道德經散譯】15-1

《道德經》14章結尾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世上是否真的有這樣的“得道者?老子在15章就描繪出這種“得道者”,請看……道德經散譯

2012年7月9日星期一

抓住這隻貓【小遊戲】

試試您的智慧,看看您能不能困住這隻貓。

 

 

      心煩意亂時玩玩小遊戲,也是一種“轉移”戰略。
祝您快樂

 

     

寵辱若驚【道德經散譯】13

說過聖人“為腹不為目”後,老子並沒有停在與物質需求相關的精神需求上,進而深入人的心中,探討“寵辱”這與物質需求無直接關係的“名聲”問題。請看第十三章:

道德經散譯

2012年7月4日星期三

為腹不為目【道德經散譯】12

老子在11章用三個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來說明“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道理,重點是提醒讀者注意“無”的作用。從那三個例子看,老子開始進入對“欲”的分析了,因為三例都是人類生活的需要,有需要就有欲望。接下來,老子進入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這個問題中,請看第12章:

道路

2012年6月30日星期六

棲守道德者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甯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菜根譚】

1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近道之法【道德經散譯】10-2

老子在第十章中提出的六個問題中,前三個是教人觀己觀內,後三個問題是告訴人如何觀他觀外。

【道德經散譯】10-2

第四個問題:人是活在群體之中的,有義務為國為民服務。愛民治國是大眾對君王的希望。如果身處管理國家的位置,您能做到無為而治嗎?
(老清胡想:國與身同,不論修身治國,都應該多考慮考慮“無為之治”的問題。但先要領悟什麽是“無為”,領悟的越深刻,自己在愛與治上的處世之道運用的越好。)
(老清亂思:愛民治國,應該是儒家的主張,墨家也有此說法。愛與治,都是帶有目的念想。帶著目的去“無為”,誰能解釋一下裏面的邏輯?哈哈,無為,不過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吧。)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

近道之法(一)【道德經散譯】10-1

從“不仁”那一章開始,老子一直在聖人與天之道的話題上陳述天之道,描繪聖人。但聖人也應該是生活在人群裏的人,只不過是在思想行為上與眾不同罷了。不同在甚麼地方?就是對道的領悟深淺不同,對現實的觀察境界高低不同。怎樣才能加深對道的領悟?怎樣提高觀察現實的境界?請看第十章。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
若加一分調停佈置,趣意便減矣。
白氏云“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有味哉,其言之也!
【菜根譚】

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會景得趣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間,煙霞俱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菜根譚】

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很多人有個誤區,覺得修身養性就非得去那些旅遊勝地清淨之所,其實大可不必,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東西能給自己帶來歡樂,也能對自己的修身養性有幫助。
關鍵在於自己那雙去發現的眼睛,還有那顆感悟自然的自我之心。

忙碌的現代生活讓很多人身心俱疲,別說修身養性了,調節自己的身心,減輕心理壓力,都難辦到。這時需要的就是自己學會尋找樂趣,來調節自己。否則整天緊張兮兮的,很容易如繃緊的弓弦那樣,就算沒有折斷,也會是弓弦退化。

老清的一些朋友、工友,在青壯年時,就是在緊張的生活中度過,他們現今老了,身體健康就說明了這一點。
對《菜根譚》裏的一些段子,多體會體會,會對感悟生活,調節身心大有好處。

記得于丹在很多年前說過一句,上班當儒家,下班做道家。(就是這個意思,原句記不住了。)掙錢要有為,回家要無為,只要不是玩物喪志,建立些業餘愛好都可以調節自己的身心,如聽歌彈琴畫公仔,種花養魚學烹調, 總有一樣可以玩玩吧。關鍵當然還是自己的那顆心……

附上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供各位品味那種悠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功遂身退【道德經散譯】第九章

老子說了“上善若水”,後人將那七個“善”字總結為水的“七善”,老清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違諱,在散譯中跟著走。其實,那只不過是老子在將“善”從“上”的虛,拉回現實可見的七個方面。老清想,老子認為的“善”只有三味:其一,利萬物;其二,不爭;其三,處眾人所惡。
此三味中,“利萬物”為“善”是人的共識,而後兩味則為人之不齒。這是困居“人之道”中的人不理解效法“天之道”的重要。接下來,老子在第九章引用天之道自然的法則,在人生處世的哲理藝術上,串出一篇老子式的“勸世格言”。請看: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人生短暫,不要虛度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
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菜根譚】摘抄

 菜根譚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上善若水 【道德經散譯】第八章

老子講了聖人效法天地的“不仁”、“不自生”,以人之身跳出人之道,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楷模(身先),成就了“聖人”的名號(身存)。接著開講老子自己最喜歡的“水”,留給後人一個“上善若水”的詞彙,與老子一起千垂不朽。請看第八章……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菜根谭231)

3070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聖人不是人(之二)

老清說聖人不是人,只局限在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的那種聖人。被後世華夏子孫拜聖的周公與孔夫子可不在此列,這兩位“聖人”的的確確是人,因為他們不但堅持保衛人之道,還變本加厲地為其加上一道道規則,就是那仁義禮智信什麽的。

倒數人生1001

倒數人生,留些遺憾,留些無奈,從1001開始吧,希望老清還有一千零一夜……

倒數人生

年歲大了,
頭髮漸漸稀疏,慘遭時光染白;
牙齒慢慢搖動,被迫離牀而去。

時不我待,歲月的腳步匆匆,不以我的意志轉移;
順其自然,衰老的節奏慢慢,有待我的意志漫延。

品味身體的凋謝,在蟬鳴荷艷的時節。
有個聲音在吼,唯有思想長存。

蟬鳴荷艷,心魂境靈自有谷壑;髪落齒離,精思神想勝似少年。

(夏日行走公園有感)2012/6/6

2012年6月6日星期三

聖人不是人 (之一)

在老清的《道德經散譯》第七章中曾寫過:“聖人可真不是人,凡是人都有私心私欲,不論是君子還是小人,不論是偉人還是凡人。”
的確,在《道德經》中,老子講的“聖人”(有二十幾次)根本不能稱之為“人”,因為這些“聖人”跳出了人之道的軌跡,融身於天之道中。

2012年6月3日星期日

天長地久 【道德經散譯】第七章

老子引用黃帝的話,贊美道體具有的母性美德,就此引出天地是由“道”造就的。我們人類是生存在地球這個天地的空間之中,與自然萬物同時在天地的包容支撐下生活。天地為甚麼會長久的存在?對人類又有甚麼啟示?聽聽老子的第七章怎麼說吧。

2012年6月2日星期六

玄牝 不勤 【道德經散譯】06

講了天地的不仁、聖人的“守中”態度後,老子筆鋒一轉,引用黃帝的話,贊美“道”就好象母性,有著神奇玄妙的創生能力,請看第六章。

----------------------------------------------------------------------------

《道德經》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道德經散譯】第六章

先聖黃帝曾經說過,“谷、神、不死”這三種特性,匯合在一起,就可以稱作“玄牝”。
(老清插話,在《列子》中也有這一段,不過是注明“黃帝書曰”,而不是“老聃曰”。看來有可能是老子引用黃帝的話,不過今已沒有《黃帝書》的任何版本,只能說是“可能”。)

山谷,當然是一個比喻,山谷之中是虛空的,像是一個大容器;“道”就是具有這虛空的特性。(老清奇思不解,爲什麽要用“谷”來比方?在山谷上空望下去,像是條河,寬有限長無頭……)
神,就是神奇,什麽東西神奇?就是虛空中隱含的妙用。這神奇妙用當然也是“道”的特性。
不死,就是永恆存在的,“道”,只有“道”才是永恆的存在。
只有“道”才能匯聚“谷、神、不死”這三個特性,就將“道”看做是玄妙的母體吧。

有著神奇妙用的母體,其妙用就是創生力,那創造生育的門,就是產生天地的根源。(老清想,這“門”是不是就是“谷”的出口?天地就是從這個“門”或這個“谷口”出來的?不對吧,如果那個“玄牝”就是“道”,生出來的那些天天地地,物物種種都跑到“道體”之外啦?不合邏輯。誰能給個解釋?)

“道”綿綿不絕的創生能力,在我們的眼中,好象是存在的,但卻看不清楚;這是不勤用的原因吧,“用之不勤”就是不多用啊。(老清插話:很多人都說“不勤”就是“不窮”,說的是那神奇妙用怎麼用也用不完的。這與“不勤用”的解釋完全是南車北轍啊?救命啊,誰能幫下忙……)

笨蛋,多言數窮,多用術窮,不勤用才是“綿綿若存”……

------------------------------------------------------------------

【笑談“玄牝”】玄,黑色;牝,雌性生殖器官,喻為“洞”。玄牝,黑洞也。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宇宙產生於“黑洞”,奇哉,妙哉,神哉……

【有關“黃帝書”】老子之學蓋本黃帝,故漢世稱黃老。
《釋文》云: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得長生之道,在位一百年。
按《漢書藝文志》有黃帝書四篇,黃帝君臣一篇,黃帝銘六篇,與道家相類。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8×9=64

【8×9=64】这应该是对的!!!.

(2012-05-31 19:15:02)

转载

【8×9=64】这应该是对的!!!

 

【8×9=64】这应该是对的!!!.

谦女五世:用文化的方式,告慰远逝的亡灵.。
【8×9=64】这应该是对的!!!.

這不是老清的瘋怨,是國內一位仁兄的博客,不知可以有多長時間的壽命,會否很快被“河蟹”……下面還有這位仁兄的另一篇圖片博文,有興趣看看嗎?

2012年5月31日星期四

堯舜禪讓與曲則全

這幾天,老清用PPS,看幾年前國內拍攝的《鹿鼎記》。劇中的韋小寶在皇帝面前拋書包,大講“瑤柱魚湯”。實際上應該是說“堯舜禹湯”,這是中國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四個朝代的統治者。其中,堯、舜更被後人尊為“聖人”。

雲淡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天”這個概念

在《道德經》第五章的解讀及散譯裏,老清將“天地不仁”歸於“天之道”的表現。
“天之道”是老子在較後的章節裏才提到的詞語,裏面這個“天”字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老清並不是做學問的人,此文只是根據自己讀過的一些東西,說說“天”這個概念。

2012年5月22日星期二

無仁之為 【道德經散譯】0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聽上去好像是個指責。是老子在指責“天地”,指責“聖人”嗎?好多人都會帶有“疑問”。

道沖道韻道象 【道德經散譯】第四章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

道:
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乘物遊心

老清國內的blog裏,有一位朋友留評說:“哲學該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位朋友提倡用“詩意”來談哲學,不錯,真的不錯,這讓老清記起莊子說的“乘物以遊心”。

1101311 

今天就游游心,乘坐一下道家哲理這條小舟。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這些天,情緒波浮,難以集中精神來寫東西,索性放下計劃中的寫作,用整理舊日的讀書筆記來整理自己近來的情緒。

無奈的

昨天讀到那發黃的本子裏抄錄的一首泰戈爾的詩《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將思緒拉回的上世紀末……

2012年5月18日星期五

小玩意:天氣預報

 

很好玩的天氣預報,不知準不準。

用鼠標指向查詢省份名稱,即有該省的天氣預報。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道沖道韻道象 【《道德經》散譯】第四章

《道德經》第四章原文

道:
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無為之治 【道德經散譯】03a

相對相成是我們人類對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到的認知,不但可以用於對天地之間萬物的認識,也可用於對人類本身的認識。前章提及“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聖人效法那些自然界的自然行為,領悟到的自我行為準則。

只是幾個聖人自己這樣做是不夠的,聖人還要治理好國家。用甚麼方法才能治理好國家呢?老子在第三章提出“無為之治”的見解,請看……

2012年5月7日星期一

玄之又玄的妙用【道德經解讀02-2】

前文老清認為,那些相對的屬性都屬於“無”的領域,是看不見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存在於人的思維中,對具體事物做出的判別。只有針對具體事物(有)時,才會產生美/惡、上/下、前/後等等的思維判斷。

不過,老清的這種看法極其混蛋地顛覆著“世上萬物都存在在相對之中”這個看法。
不論是個體在周圍的環境中,還是個體自己的性能上,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相對。但並不是“存在相對之中”,只不過是“被相對”。不錯,是被人的思維判斷拉進相對之中。

舉例看看,一棵大樹,這個“大”並不是“樹”的本性,只不過是人給“被”出來的,是與比它“小”的比較後得出來的。大/小,是相對的,但“樹”不是存在這大/小的相對中,而是讓人給予“被相對”。

請考慮,所有的相對組合,是不是都可以這樣看,即都是人為的思維產物,並非客體的本性。

這裡當然也包括“無/有”這個相對組合。不論是我們現在用於辨別的“有沒有”,還是老子道說中的“無與有”,都是人為的思維產物,絕不是客體的本性。

現在我們可以試答前文的問題  ①此章以“美、惡、善、不善”開文,與第一章尾那“眾妙之門”有何連接關係?

尋眾妙之門,要玄之又玄。無與有,同謂之玄,即無之又有,有之又無的觀察加思維就是“玄之又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既然“皆知”,那就是一個存在,一個相對組合的存在;如果不用“玄之又玄”的觀察思維,那一定解讀為老子講相對論,但與後面的“無為”“不言”掛不上勾。
若以“無與有”這“玄之又玄”的思維,就可以引相對論為例來導出“無為”的概念。

至於前文的另一問題  ③“萬物”句是證“無為之事”還是“不言之教”?
現在看來應該是一個沒有啓發性的問題,可以不答啦。

幾點小結:

① 相對相成概念是來自人的思維判斷,屬於“無”的存在。

② “世上萬物都存在在相對之中”這個看法不正確。

③ “無為”應該理解為“無之為”。

④ “不言之教”不僅是一種傳授方法,也是一種求學方法。

道德經第四章的3個解讀困惑

在老清的《道德經散譯》中,有幾章雖然是寫好了,但卻過不了自己滿意這關,第四章就是其中的一章。

過不了自己這關,主要原因是在原文解讀上有一些疑問未能解答,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或許是自己在概念的問題上鉆了牛角尖,也許是在古文訓詁方面受到迷惑。寫出來的東西,總覺得有濫竽充數的感覺。

今文就第四章的解讀,說說自己在這裡遇到的困境。

2012年4月25日星期三

相對理論是思維判斷

上文提及第二章解讀的3個問題,今天先說說第二個問題:
②眾賢均稱此章是說“相對相成”概念的,但用“是以”連接,跳向“無為之事、不言之教”,老子心存何意?

2012年4月24日星期二

解讀語句間的關聯

老清讀《道德經》初期,覺得這是一本語錄式的集錦,同一章中也是蹦蹦跳跳的,章節之間同樣是跳跳躍躍,如同散落的珠子。讀過幾遍後,自己感覺到一個問題,按現今流行本分成的81章看,是老子故意這樣跳躍的寫?還是歷史造成文獻散落變成這樣?抑或王、河等重新整理而成?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不言之教與隱微知識

路燈

老子說:“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甚麼是“不言之教”呢?我們又怎麼從“不言之教”中學到知識?
老清曾在網上接觸到一種叫“隱微知識”的概念,雖然只是得到糊塗的理解,並早已放在一邊,昨天見《老人願》有留言談及“不言之教”,又想起這個概念,好像可以解答“不言之教”的問題。

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

無為不言【《道德經》散譯】第2章

【《道德經》第2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

0001

迷失了人生方向,喪失了做人底線,很容易陷入違法犯罪的歧途。

這不是老清說的,是人民日報17/4頭版文章《領導幹部忘記做人之本 貽害黨和人民的事業》中的語句。並說“面對一些違法違紀案件,人們每每發出這樣的反思。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無為就是無之為

貼出《無為之益》這篇散譯後,老清就在想,如果有人認真讀了,肯定會不同意文內對“無為”的解釋,因為老清對“無為”的解讀太有些標新立異啦。

老子在國外

老清愛談及道家哲理,說起道家,相信大家馬上想起道教。
說起道教,相信道家馬上聯想到張三豐、丘處機、尹志平那些牛鼻子。
其實,道家與道教是兩回事,道家是屬學術思想,道教是宗教信仰。不過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把老子莊子當作祖師爺。
說起老子,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道德經》,想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路燈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無為之益【《道德經》散譯 第43章】

《道德經》第43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道的形與象

【《道德經》解讀 14-2】

14章的第二段,老清採用的是按自己理解的新句子斷法。按流傳本的分句,“復歸於無物”後為句號,老清將這個句號移至“無狀之狀”後,並將“是謂惚恍”後的句號改為逗號。
老清這種分句方法,未有見其他解老學者用過,但根據老清自己的理解,老子在這裡應該是說“無物”的狀與象,故“惚恍”只是“無物之象”,而迎之隨之都是指這個“象”。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不可致詰

上文說了,老清將《道德經》第14章的斷句分段做了些調整,同流行本有些不同。
或許又是老清標新立異啦,不過,老清覺得這樣修改的句段,較為合乎老子的行文邏輯。
第14章可以分為3個段落,今天先寫第一段的解讀吧。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這個“無物”就是“道”【《道德經》散譯 第14章】

《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化隱為顯

老清很少談及哲學,因為自己所理解的哲學是一種較為完整的學術系統,那是在做學問,必須面面俱到,可以解釋一切而沒有邏輯上的衝突。
老清多談哲理,因為哲理並不需要什麽完整,只是一種通過自我領悟,去思考自我面臨的人生現象,然後為自我人生的種種抉擇提供一種指引。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歪批曲解】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論語-子罕】

此“子曰”何解?請看老清歪批曲解~~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利用有無,發揮作用【解讀《道德經》】

“道”是供人行走的人生智慧之路,不是供人談論的哲學藍圖。
看這個“道”字,首+走之,不就是帶著腦袋走路嗎?

上一篇文,貼出了《道德經》第十一章“散譯”,今文說說老清的解讀與淺淺的領悟,悟道是爲了用,無為是站在“無”上的作為。

2012年4月6日星期五

李商隱的《柳》(詩詞分享)

 

3106

曾逐東風拂舞筵,
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帶斜陽又帶蟬。

這首七絕與題目能掛上鉤嗎?或許這就是李商隱的“絕”啦。

(今天分享“情歌教父”的周傳雄《微涼的記憶》)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有之利,無之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散譯】

前面一直在說,“無與有”是人的思維判斷,也是對自然界觀察得到的認識,從中得到“道”就是規律的領悟。但這種領悟如果只是停留在認識階段,那就不是真正的領悟,只有將“規律”用於人類生活實踐上,才能得到真正的領悟。

老子沒有停留在自然規律上,還把目光放在“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上,在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用品上,老子並不是滿足於“知其然”,還講出“所以然”,當然離不開“無與有”。在第十一章,老子就告訴後人“有之利,無之用”的道理……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無與有”是虛非實

在上篇文字《以我觀道》的留言中,大海龜君用四葉草的故事說明,人需要有“好奇之心、謙虛之心和尋根究底之心”。
老清很贊同這種看法,下面要說的《道德經》首章第四段中,就是強調好奇心(玄)及尋根探秘之心(玄之又玄)。

胡說 【微博拾趣001】

老清終於開通了新浪微博,這幾天都在微博裏轉悠兩小時,早上一小時,晚酒後一小時,沒織圍脖,只是觀賞……

瘋畫         3104

今朝在微博見一故事,名為“胡說”~~~~~~~

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我愛的……【不是詩】

老清喜歡詩,詩言志嗎!?哈哈,詩:寺廟傍邊的言語;志:士兵在下面的心裡話。

Picture

今天,請看老清舊日的【不是詩】,題目是“我愛的” 。

希望您讀不懂……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以我觀物

許多時候,語言文字都跟不上思想,或者說語言文字無法完全反映筆者的想法,可能這就是寫解讀與感悟的困境所在吧。
今天這篇文章一拖再拖,但現今貼出的,自己仍不很滿意。
先對上文留下的問題,說說老清的想法吧。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人生的領悟

或許,這就是人生……簡寫,不停地奔走,為了什麽??http://s3.sinaimg.cn/middle/71dffc4fgbb9e55de7f62&690

為財,見錢眼開……哈哈http://s12.sinaimg.cn/middle/71dffc4fgbb9e443b4fcb&690

請把鼠標放在到圖上,會給您驚喜,還可以看到堅韌不屈……

好玩嗎?老清想,這三張動畫,能使您得到對人生的領悟嗎?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熙來薄己厚重慶,國家為何薄熙來。

看問題,已知老清此文為何而瘋吧,褒熙來,貶國家……

15/3薄熙來被免職下課,這是預料之中的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這樣……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打油詩

江上一籠統,
井上黑窟籠。
黃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

這首名為《雪詩》的詩,即無“雪”字在詩中,且不能稱其為詩。不過這位作者就因為這20個字,大大有名啦,他叫什麽?哈哈,打油詩的打油,就是他的名。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

此文的題目是出自《莊子-天地》,老清先不說其中的意思,借此“有、無”來先說說對《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二句的解讀。004

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

糖與糧

唐可堂,非長糖;梁可樑,非長糧。qqbiaoqing08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道德之瘋怨

看過“道德經”的和沒看過的人,都知道一個詞“道德”。
那什麼是“道”?具體的解釋,可能老子的解釋也不能使人滿意。
老清(瘋)想,按現代的哲學話講,或許叫意識形態吧。

就道論道,就會越論越糊塗

老清覺得,《道德經》的開篇12個字,就是如何解讀《道德經》的序言,也可以說是說明書。

為甚麼這樣說?請看老清的解讀……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

常恒與可非

前文說過,“道”的最初概念不是老子提出的。但是,《道德經》論道是老子對當時已存在的概念提出了革命性的新見解。

昨文的第一章“散譯”,老清特別提到“觀其妙”及“觀其徼”。如果我們說老子的“道”,是一種對宇宙人生獨到的悟解,那就是源於老子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加上一種類似神秘的聯想靈覺而得到的。

2012年3月8日星期四

玄之又玄 (道德經第一章散譯)

話說老子爲了西遊成功,無可奈何地寫下五千字,當作過關的買路錢。沒想到,千余年之後,竟遭到白居易的熱嘲冷諷。

“言者不知智者黙,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 緣何自著五千文?”   

其實,白居易問得好,可老子的確是智者,《道德經》寫得很巧妙,一開篇,就先來個免責聲明,請看……

舒卷有餘情

添字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人見樹陰翠葉,何知地下之根

舒卷有餘情,聲盡有餘清,傷心枕上雨,煩怨鎖根庭。

【老清讀李清照此詞的怨歎】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古文的文句迷籠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不可道,不可說。因為講出來的就不是常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常道可以說出“非”。不能指出缺陷、錯誤、悖論的,不是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常道也有錯的地方。對與錯,可與非,那是人的標準。

各位,老子真可謂天下第一,連寫文章都是多情脈脈……您在上面三情裏,覺得哪一個更有情?

淺情終似,行雲無定

兩面人,請細觀

可以看出兩個人面嗎?

《少年游》
晏幾道(北宋)詞人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
終解兩相逢。
淺情終似,行雲無定,
猶到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于雲水,
佳會更難重。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
不與者番同。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解讀靠自我

老清在自己的博裏一直在說什麽道家哲理,相信各位朋友都看膩啦,那麼在這新的段落裏,就換一個切入點,說說老清是如何解讀道家的創始作《道德經》吧。

先說說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甚麼樣的書吧。
老清近20年來,反反復複地讀著這本小書,雖然不像那些道教的牛鼻子每天唱詠,可也每天都少不了讀上幾章。
反反復複的閱讀,每天都有新的領悟,而這些領悟也是反反復複,今天否定了昨天,明天又否定了今天。
在這否定再否定的反復之中,老清感覺到,《道德經》這本小書是可以給人無限啟迪的著作,更可以說是一本探索人類心靈的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探尋快樂幸福根源的尋寶圖。

在兩千五百年的浩瀚文字中,《道德經》被一些墨客稱為“三玄”之一,迷霧重重,玄之又玄。在西方文化攻入華夏大地後,《道德經》又被一些不堪認輸的“龍子”冠上中國古代哲學的桂冠。
老清想, 這本書本應寫在今天,可老子寫早了兩千五百多年。
結果招來太多的文人學者及個別帝王的參與解讀,把一本其實並不難讀的書,搞得迷霧重重,玄之又玄。
哲學家的桂冠,是遲來的春天,在春秋時代的天,沒有哲學。

老清想,兩千五百年來,那些大人物的解讀,就好像是旅行團的導遊,有意也好,無意也好,他們總是在老子家的大門外,留下兩三句“可非可非 不可不可”, 然後影張團體像,就帶著遊客繞過老子家的圍牆,到遠處的大山上,瞭望老子院子裏的炊煙;或經過老子家的大門不入,卻去攀爬那迷霧中陡峭的絕壁。
其結果呢?遊客無所獲,或所獲甚少,而老子院子裏的美妙的園林,還靜靜地呆在那裏,默默地看著門前來來往往的遊客,自歎“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

老清想,如果老子今天才寫出這本小書,沒人會送上哲學家的桂冠。就像沒人說《聖經》是哲學一樣。
老子的《道德經》在今天的“哲學家”眼中,真好像是一個獨特的哲學體系,有主體論,有認識論,……那是哲學家的做學問,特別是中國的那些抱著“西方有,中國不能無”心結的龍子龍孫。

按漢字的“哲”講,就是“智慧”,所以“哲理”就是含有智慧的道理。這就是老清一直用“哲理”來敘述道家的原因。當然,老清不否認老子及其後繼者對“哲學”的探討成績,也不否認中國古代也有“哲學”,只不過老清不僅僅從“哲學”的角度去解讀《道德經》,更重要的是在解讀中,領悟自我之道,探索人類心靈,探尋快樂幸福根源。

“道”,不是老子提出的,早在老子前千餘年就流傳在炎黃子孫的口中。老子是在被迫的情況下寫出《道德經》的。所以,《道德經》是老子對“道”的自我解釋,也就是老子對流傳中的“道”,講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所以,一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後人的莊子,韓愈,葛洪,王弼等等以及現今的文人墨客,他們的解讀也只能說是他們的自我解釋,對《道德經》講出他們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如果各位同意上述老清的看法,解讀《道德經》首要的問題是自我,將自己當做天下第一的老子,想想如果這些語句是自己寫出的,會表達自己什麽樣的意念。
解讀《道德經》的第二個問題是交友,幻想老子就在你面前,是你的忘世之交,是你的老師。再幻想那些你能接觸到解老著作的作者,是你的同學……
但最根本的問題是,解讀後的領悟,使自己得到的是在社會的大醬缸中,生活得真的快樂逍遙。

(此文乃老清“自我中心論”中的一個片段,明天談解讀《道德經》的字句問題。)

2012年1月6日星期五

禮佛

請用滑鼠點兩邊燭台及獻花,獻果,供香,供水禮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