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

眾人皆醒 【道德經】解讀20-1

前文散譯了第20章,完全是從字面的翻譯,老清沒有像以前的章次那樣,又是插話,又是亂思胡想。
有博友留評說這樣的翻譯沒有什麽意義。老清同意。
今文就是老清在翻譯古文的過程中,從字面意義上感覺到的一些東西。
老清一貫認為,解讀一篇古文,特別是帶有哲理的,一定是很自我的東西。所謂的自我感悟,不一定是古賢的原意,也不一定要做名人權威的應聲蟲。所以,這裡的文字都是自我感悟的陳述,肯定會有歪批曲解的東西。即使老清自己,也是在不斷地顛覆自己的看法,不停地在否定再否定的圓圈中打轉。
今天先說說“眾人皆醒”。

1、“唯”和“阿”,在古漢語裏都是表示應答的詞語。
“唯”表示尊敬的應答,相當於“是”。
“阿”表示不尊敬的應答,心不在焉。
別小看這些語氣的不同,別說老子當年的“禮節”了,就算是現今華人社會裏,應答別人的語氣也很重要。
這語氣在與你對話的人心中,會感應到你對他是尊敬還是鄙視。
任何人都一定有很多這樣的經歷,可能是別人的應對語氣刺傷了您的心,也可能是您未留意的語氣得罪了別人。
這就是所謂的禮節,孔老二說的“克己復禮”不只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禮小節,還有更多規規矩矩,到了現在,雖然不會再行叩拜之禮,在人的交際中大家仍然要懂得那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潛規矩。
儘管都是些表面功夫,但是還必須去做去學。不知“禮”就會遭到別人看不起。
老清想,這就是“人之道”裏面的一個內容了,大家都明白,都會去這樣做,不想惹麻煩,也怕惹麻煩。
大家都明白,這就是“眾人皆醒”啦。
偏偏老子問,兩者的差距有多大?這麼明白的事還要問,肯定是喝醉了。

2、“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之句仍然是說“人之道”的事。
“眾人熙熙”,歡歡樂樂,什麽事讓他們歡樂?那種高興勁兒,就像是受到帝王的賞賜,飽嚐國宴的三菜一湯。樂,在於利,歡,在於利;那種高興勁兒又好像是陪伴著帝王春登高臺,飽賞美景如畫。美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同帝王一起,這可是“名”啊。
岸邊觀船,哪一艘不為利?十年寒窗,哪一人不為名?
別跟老清說現實社會中維生者可以不求名利,那雷鋒寫那些日記爲了啥?
想活著,想活得好些,就是要求名求利,就算是跑到深山野林裏,也要求個溫飽之利,淡泊之名。
這就是“人之道”的規則和潛規則。
大家都明白,就是“眾人皆醒”啦。
偏偏老子“獨泊兮其未兆”,肯定是喝醉了。

3、“眾人察察”,都會一步步在那些規則和潛規則下,不敢踏錯半步。“眾人昭昭”,都明白這些規則和潛規則的重要性。
就算不知道什麽叫規則,什麽叫潛規則,什麽是“人之道”,撞過牆還不知道該怎麼走路?碰了釘子還不知怎麼回頭?
大家都明白,就是“眾人皆醒”啦。
可偏偏這個老子,說他是“昏昏、沌沌”,不是醉鬼就是大腦不健全。

各位看官,不知老子那個年代的酒有多少度,可能比不上二鍋頭,也不知老子能喝多少,可能比不上李白。
哈哈,老清在胡說,不過老清自認即使喝大發了,也屬於“眾人皆醒”一族,相信是個活人就要重視“人之道”。但在清醒時,也很欣賞老子那“我獨醉”,對人之道的叛逆,要知道這是多麼大的勇氣啊。

老清相信,老子並不是“愚人之心”,更不是酒鬼,否則《道德經》決不會留存到現在。
老子爲什麽要自稱愚人,自表“昏昏沌沌”之態?且待老清下篇解讀文字以老清之心度老子之腹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