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文章題目的句子是出自《論語-公冶長》,可並非是“子曰”,此語出自孔老夫子的高徒子貢之言,老清“得而聞”後,頓生“擦鞋”之感。

罪過,老清竟會說古之聖傑是“擦鞋”,不過,有沒有罪,都要聽聽老清的供詞吧。先看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解釋一下先。
“夫子”是現在說的“老師”,“
文章”是指孔老夫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知識的教科書。
“可得而聞”,請注意語法上的問題,應是“可”為謂,“得而聞”為賓,這也是一種“判斷句”,後面那“不可”“得而聞”也應是這樣的語法句型。
性”,是指人性,可別當做床上的遊戲;“天道”,在很多“子曰”中都是講“天命”,就先當作是一種“宿命”之說吧。

連在一起,這句的現代話就是: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可以依靠耳聞目睹學到;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卻不可以依靠耳聞睹學到的。”

【老清歪評曲析】

在子貢看來,孔老夫子的那些教科書,講授了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一種有形的,只靠耳聞目睹就可以學到了,當然也要自己的努力學習啦。
老清想,這種知識,就像是我們讀小學中學大學,從教科書中得到前人的知識,這些知識就像為自己在以後的人生道奔走找到一對鞋。別小看這對鞋,在人生荊棘中,可以減少很多危險。按老子的話說,就是“為學日益”啊。

但子貢又覺得孔老夫子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是深奧神秘的,不是通過“學習”就可以學到的。這明顯是幫孔老夫子“擦鞋”啊!
老清想,子貢的確是在讚頌孔聖人的理論深奧。但細想下,不是不能學到,這種“學”必須從內心的體驗得來,在穿著那對“知識”的鞋,在人生道路上體驗這鞋的功用,不斷地“擦”,不斷地改進,才有可能得到那種“深奧”的領悟。或許就是老子說的“為道日損”吧,“擦鞋”看似加油,但對鞋的本身來說,是一種“損”。

今天老清又挖了一個“空洞”,哈哈,看不懂吧,擦鞋還這麼多功用。不錯,老清就是天天擦鞋,擦自己腳下的鞋,不過年頭太久了,早就成破鞋了……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引經據典

昨晚的朋友聚會晚飯中,一位年齡不很小的小朋友向老清這個老不死詢問“引經據典”的問題,哈哈,真不知如何回答……

老清寫文是一種消遣的遊戲,不是在做學問,“引經據典”還是留給那些學術大師吧,或者留給那些文字販子去爭取稿費吧。

“道可道,非常道”,老清引經據典啦,“經典”如果是可道之道,那就不是“常道”了。特別是那些與我們相隔數百數千年的“經典”。
那麼老子這句“經典”之語,是“常道”還是“非常道”?老清只能搖頭不是點頭不是啦。

老清想,對古代的“經典”,現代的“經典”,應該有一個“損”的過程,“損之又損”其實就是自己對“經典”的不斷消化過程。
全盤搬用,永遠是他人的東西,古人的東西,死人的東西。只有將這些東西偷過來,消化掉,吸收到自己的腦海裏,再將這些東西,那些南北,混合成自我的見解,才能說是自己的。

老清覺得,寫文也好,處世也好,用不著時時用“經典”來證明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用不著“引經據典”,就像“無招勝有招”一樣,自己的見解(不用管是錯是對)就會自然而出,湧現在文字或話語的行間。

反之,處處引經據典,給老清的感覺是什麽呢?就像巨人肩上的一粒塵沙……哈哈,多一粒不多,少一粒不少……得罪……

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

金錢(之五)

“毫無關係,沾滿錢臭的生活不是幸福。”
這是對第五個問題:“金錢跟你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何關係?”老清的空洞回答。

不錯,老清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是一種烏托邦,其實也就是一種瞬間的感覺。老清覺得,甚麼是“活在當下”?就是撲捉那一瞬間的“幸福”感覺,千萬別想這種感覺得來的代價,也千萬別想如何將這種感覺持續下去。

一直認為,幸福快樂是一種很具自我性的私人感覺。
不同地位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幸福快樂感覺,或許這地位與金錢有很大的關係。就像前一段時間,電視中那段田少客串清潔工的節目,誰能說田少會有“幸福”的感覺?但對於一些失業者來說,能有這樣的工作,已是可以產生“幸福”感覺的因素啦。

哈哈,萬能的金錢啊,的確可以創造出“幸福生活”,但每個人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卻不允許金錢在其中作怪。
全家和睦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但在金錢的困擾下,會產生家破人亡的悲劇之源。在金錢過於充足之時,也有可能出現尋花探柳紅杏出牆的潛在動物性行動,同樣是悲劇。

現今的社會,現今的人腦,這“幸福生活”的藍圖總是不停地變化,大家都是在為這個“藍圖”拼命的賺錢,可誰人能發覺幸福本來就在你身邊?就像老清曾在這個博裏說的廢話:你的幸福總是出現在別人的眼中。

或許此文有著邏輯上的錯誤,但老清這個處於“腦退化”階段的人,還是要說一句,金錢是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必竟是物質的因素,真正的幸福是精神方面的,千萬別因追求金錢這個物質的東西,成為金錢的奴隸,而無視你身邊的幸福生活……

(沒玩完,哈哈,會有一個小結,請別在意老清的胡說八道)

  今天請各位欣賞古巨基的新歌《選秀》,前文介紹這個新專輯時說,這首歌是古巨基的一種“創新”,用兩種唱法,假扮合唱。但在網上見到的,卻是與孫楠合唱。或許是老清的資料錯了?但那合唱者肯定不是“高音王”孫楠。在此請各位指正。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金錢(之四)

昨文寫得很倉促,也很失敗,未能將老清自己對“賺錢”的兩方面寫清楚。這就是從廣義上講,任何人“賺錢”都是人生賭博中的一個環節,(老清自我的看法)以及在現階段,“賺錢”對老清來講的意義就是證明自己還“有用”。

但更重要的一點廢話卻沒說清楚,這就是:賺錢是爲了花錢。

大海龜君的第四個問題是:花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老清在第一篇中籠統地回答:完美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自我形象。

甚麼樣的生活才算是“完美”?值得我們去花錢換取?
甚麼樣的自我形象才值得我們用錢作工具去提升?
這是不能一而蓋之的問題。每個人都會身處不同的社會位置上,有著不同的慾望,不同的追求。

老清想,這用不著多講了,一個青年身居公屋,父母用勞力換取比最低人工還要低的回報,另一個青年口含金鑰匙出世,對上面的幾個問號,肯定有不同的回答。

在這裡老清想說的是:量力而為地把錢花在“需要”之上。

在現實這個金錢社會,面對廣告的汪洋大海,一陣陣潮流的衝擊,不斷變化的物欲誘惑,對每個人都產生“花錢”的衝動。

於是,很多東西都不是真正自己需要的,只不過是一時“想要”。比如男人的“三寶”:房車相機手錶。爲了追潮流,與人比,顯身價,就要不停地升級升級再升級,難道這些“花錢”項目真是一種需要?

哈哈,老清曾經陷入過這種“瘋狂”的“想要”之中,光是當年的“單鏡反光”鏡頭就換了多多次,要計算“花錢”的數額?等於現今老清做看更阿叔幾年的人工吧……更別提手錶與房車。

不錯,那並不是生活的真正需要,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亮給別人看的虛榮……現今的老清不再會這樣瘋狂啦,不是沒有錢,而是不值得為這些給別人看的虛榮花錢。

賺錢、掙錢是爲了花錢。北京人常說,有錢不花,丟了白搭。網上也有名句,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哈哈,如果換一個角度講,花掉未來的錢,會是什麽樣的後果?瘋狂地為“想要”花錢,又會是是什麽後果?這還用說嗎?拼命賺錢掙錢啦!!別無它法,做金錢的奴隸一輩子,……

又是脫題的意識流,時間已到,明天再續吧。

2011年4月8日星期五

金錢(之三)

今朝一開電腦,就在Gmail中見到工友的電郵,“心中有程”爆大冷啦……

老清現在不再參與賭博了,近幾年結識的工友都以為老清不懂賭馬,昨天就有位工友說借老清這“童子手”,點一兩匹馬,老清望了望那排位上的馬名,隨口點了“心中有勁”、“心中有程”,哈哈,被幾個工友笑到面都成了“老青”。他們說這兩匹馬根本沒機會……

停住!如果買中那爆冷的馬,贏到錢,算不算是“賺錢”?想到這裡,就繼續完成大海龜君的“點唱”第三題吧——賺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賺錢”就是增加自己金錢的擁有量,“花錢”就會減少自己金錢的擁有量。這是廢話,誰不知道。但其中的相互關係,卻很少被深思。這點在下一文再談,今天先說說“賺錢”。

老清落來香港快30年啦,從當年“均貧”社會,走進“貧富不均”的金錢社會,每走一步,就會感覺到“賭博”的心態在加深一層。若要說現今的感覺,那就是老清的獨特看法:人生就是不停地賭博。
“賺錢”就是贏,“賠錢”就是輸。
不是這樣嗎?工廠打工,是用自己的勞力為賭本,博取微薄的人工,這是一種“賺錢”。有知識的,就用自己的知識為賭本,博取一些殘羹剩飯,這也是一種“賺錢”。有錢的,還可以用錢來作賭本,換取生意投資的盈利,這更是一種“賺錢”……

但這不同的“賺錢”方式,都不是穩贏的,就連最保險的打工,當時表面上收到了人工,可誰能意識到到了老清這年齡的時候,顯示出的身體損傷?更不用提那些用錢賺錢的風險啦。

在老清的這近30年香港生活中,深深地感覺到,爲了生存,就必須去努力賺錢,不能不參與人生的賭博。有了一定的積蓄,爲了生活與日後的自我提升,也必須用更多的賭本,冒更大的風險,去搏命“賺錢”,不能不參與更大的人生賭博。哈哈,這與老清一貫吹噓的“知足常樂”很不吻合吧,但這就是老清自己走過的路,人生賭博之路。

現今的老清呢?賭够了,“賺錢”、“賠錢”都經歷過了,從高峰跳落草根,“賺錢”?不錯,一定要“賺錢”,不管多少都行,只有這樣,老清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
馬上就要退休了,想到那時,有一種惆悵,再不能“賺錢”啦……

2011年4月5日星期二

金錢(之二)

“金錢對你有甚麼意義?”是“點唱”的第二個問題。
昨天老清籠統的答案是:生存的必須,處世的工具。

“生存的必須”,這是生存在金錢社會的人都存在的一種需要。請注意這“需要”一詞,在這裡是說“生存的需要”,人的最基本需要。這正是“沒有錢萬萬不能”的真實性。
莊子也在借糧不果時,講出魚在乾涸的塘中困境。魚,不能無水,人,不能冇錢啊。

但是,人的本性決不會停留在簡單的“生物性”生存這個“需要”之中,一旦滿足到這個生存的基本需要,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
這些較高層次的生活需要,直接間接地會產生對“金錢”擁有的追求。這正像大海龜君在昨日留言中引用的猶太格言那樣。

另一方面,人是群體動物,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人是思維動物,在群體社會中就會與他人“比”,人是自私的動物,在“相比”之中會選取對自我有利的追求,產生自我的價值觀。
於是,較高層次的生活需要,就會在不同的價值觀下,出現不同的追求,而這種追求的對象目標大多指向金錢的擁有量。

一種米養百種人,人各有志,不會停留在生存這低層次的需要之上。較高層次的生活需要絕不能以對錯來分辨,因為金錢必定是物質方面的東西,人的生活還需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比如“快樂”,在不同價值觀下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不論如何,只要自我感受到的,沒有真假,沒有對錯。
在私人的房間,不停地沾著口水,反復地數著大量的鈔票,這是我的,心中那種“快樂”,誰能說是假的?誰能說是錯?

同樣,“幸福”的精神感受也是這樣。這一切一切都是很自我的,都與自己的價值觀相連接,也與金錢的擁有相關聯。

就老清自己來說,很老莊,但絕不是忽視金錢擁有的重要性。老清覺得,正因為金錢在物質交易上的萬能,追求處世中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就應該將金錢當作自我追求的工具。
對,是工具,自我追求的工具,絕不是當金錢的奴隸。要做到這點,老清一直在追求中分辨,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在此,老清想提醒那些對“金錢”無止境地追求者,希望想想,那是你的“需要”嗎?

金錢(之一)

上周,大海龜君在《老人願》的留言中“點唱”,好似曾經流行的blog tag的問卷形式,題目就是“金錢”。老清喜好玩,不過這次是認真地說說自己的看法。

在“金錢”這個題目下,大海龜君提出5個問題,老清先簡略空洞地回答如下:

你怎樣將金錢定位?
答:金錢是萬能的,萬能的金錢是骯髒的。

金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答:生存的必須,處世的工具。

賺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答:保持“有用”的自我感覺,為自己的處世工具增值。

花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答:完美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自我形象。

金錢跟你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何關係?
答:毫無關係,沾滿錢臭的生活不是幸福。

由於老清自己寫博時間的規定,每天只有清晨的1小時,所以只能斬件獻醜,今天就“金錢萬能”這個定位,說說自己的看法。

“錢不是萬能,沒錢就萬萬不能。”這是誰都會說的話。假如我們給“金錢”下一個定義,“金錢是物質交換的中介”。那麼,只要你有充分多的“金錢”,就一定可以在“物質交換”的交易過程中,得到你需要得到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上講,金錢是絕對萬能的。

“金錢買不到感情”,“金錢買不到幸福”……唱這些陳詞濫調實際就是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感情,甚麼是幸福。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幸福,與金錢毫無關係,沒有一點直接的關係。(這點老清會在第五篇中談論。)

為甚麼呢?因為金錢是“物質交換的中介”,不是精神交換的中介。比如說,電影電視中常有的情節,“買到人,買不到心”,“得到人,得不到心”這類,就說明,物質與精神是兩個不同的層次面,不能混而為一。

正因為“金錢”是在物質交換中的萬能,於是在人類社會中就出現了光明正大的爭奪,也出現了不擇手段的豪奪。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從來沒有變,都是存在不平等的等級,不同的金錢擁有量。在這種明爭暗鬥的金錢爭奪下,不能不說,萬能的金錢是骯髒的,沾滿不知幾多人的鮮血,佈及不知幾多人的罪惡。

這就是老清對“金錢”的定位。金錢是萬能的,但買不到自我,金錢是骯髒的,但能修養自我。(下文再說金錢對老清的意義)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命、禮、信

這個題目是《論語》的最後一段中的話: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這段孔老夫子的言論,從字面上看很簡單,用不著翻譯了,可這“知命”、“知禮”、“知信”,是兩千年前的君子處世立身的三大要求,到了現代,還有用嗎?

老清想,時代是變了,但人的本質沒有變。人類社會現實變了,但社會結構的本質沒有變。

只要領悟“命禮信”在現今社會中的意義,那麼孔老夫子的君子處世立身三點要求,還是很有啓發性的。
可“領悟”是種很自我的思維結果,不代表人人都會認同。下面是老清對孔老夫子這段話的領悟。

【老清歪評曲析】


孔老夫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甚麼是“天命”?那就是上天配給我們的那臭皮囊。
在父母那一時歡愉中,種下了種,生出一個新的臭皮囊。
這個臭皮囊長大後,又會在與另一個異性臭皮囊的歡愉中,種下下一代的臭皮囊種……
生於哪一對父母,我們冇的選擇。
這就是一個人先天的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甚麼樣的才,有甚麼樣的用,上天不會告訴你的,要靠你自己去瞭解自己。
先知己,而後方可馳騁。瞭解了這個“命”,才可能將自己的“理想”與自己的“能力”調和,形成一種自我的和諧。

歌曲欣賞

陀飛輪
陳奕迅

歌詞

**************

還剩低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表面對照,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也許真的瘋了,那個倒影多麼可笑,靈魂若變賣了,上鏈也沒心跳。

孔老夫子說:“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用“禮儀”解釋“禮”是不很準確的,“克己復禮”的“禮”是指社會的規範,也就是那些道德規範、法律規範,再加上不斷變化的“潛規則”。
對於先天的命,我們是無法選擇的,但後天的路,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可以選擇“聽天由命”,也可以選擇“逆天而行”,還可以“修命養運”。但不知道社會的那些“規範”,你走的路肯定艱險……
這立身處世的要點,不能不知,不能不履,不能不慮。瞭解了這個“禮”,才能將社會的規範與自己的道路調和,形成一種自我與社會的和諧。

孔老夫子說:“不知道信用,就不能真正了解別人。”有專家解釋,“信”是“人言”之解,或許更正確吧,不過“信用”與“人言”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是群體動物,社會就是這個群體。可每個人都是在與自己周圍的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參與社會的。
害群之馬當然難以處世立身,人言可畏也是需要避免的。瞭解了這個“信”,才能將自己與周圍的人調和,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和諧。

老清想,君不君子無所謂,但在社會上想立身處世,尋求自我的理想,不能不留心這三個“和諧”啊!

2011年3月30日星期三

0330

命運,到底是冥冥中註定的不可改變,還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一種人生遊戲,老清不夠資格來評說,在這個博裏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些領悟。

上個禮拜,一陣風留言說:

強迫自己樂觀和積極, 做不到又自責, 正是我最近的焦慮所在。堅信自己是命運的主人, 如何自然做到, 又是一個困難。”

老清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心態,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階段。關鍵的問題應該是在如何認識這個現實世界的“自然”與如何認識現實自我的“自然”吧。
所謂的“自然”,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本來的樣子”。
現實世界的“自然”就是現階段存在的事實,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人際關係等等。
現實自我的“自然”就是現階段存在的自己,包括身體素質、知識水平、脾氣性格等等。
做命運的主人,並不是異想天開地隨心所欲,而是“順其自然”,順現實世界的自然,順現實自我的自然。
在現實世界中,根據現實自我的條件,來撲捉自己能力可以承擔之事的機會,就是老清所說的順其自然地做命運的主人。

哈哈,很空洞吧,不過想想看,以自己的真實實力,可以在這個現實社會中有什麽樣的發展,很值得在自我休養中考慮啊。

歌曲欣賞

故事未完成

歌詞分享

**************

劉亦菲

*****************

 

說個笑話,老清多次接到無聊的財務公司推銷電話,有一次得閒,同那靚女開了個玩笑,說想借一千萬投資,賺了錢就找那圖片上的明星做小三……哈哈,那個靚女還追問,月薪幾多……好不好笑。

其實,誰不知道用錢來賺錢是香港這個現實社會的捷徑,可想想自己有神馬資格去走這個捷徑?別談神馬理想,先修自己的命,養自己的運吧,這樣才是做命運主人的道路……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君子小人

人們常用君子與小人這兩個名詞來形容周圍的人,把個名詞都變成形容詞啦,驚蟄打小人,上街嫐君子,是老清對這個月6號的簡評。
原來“君子小人”的說法竟是兩千幾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孔老夫子首創。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明白知道之意;同時也有“寓”之意,寓意之解。譯成現代語就是:

孔老夫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老夫子說:“君子是道義的化身,小人是名利的顯像。”

【老清歪評曲析】

或許上面的譯文是歪曲了《論語》的本意。這只不過是老清的思維。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是孔老夫子學說中對後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傳了又傳,說了又說。
這就是說,儒家老祖宗明確地提出了義與利問題。一般人都會認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那麼“義”是什麽?在《論語》中看到,他們講的“義”,是指要服從等級秩序的一種“道德”。
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 所以,儒家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過後代儒家理論的不斷發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

縱觀也好,橫覽也好,隨著時光遷移,留下很多“歷史”。在這些歷史殘影中,我們見到的那些“君子”,都是掛著口頭上的“道義”來尋求實質上的“名利”。
或許是老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不過,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在完成來到人世間的歷史使命中,“義”與“利”只不過是一種擇選的天平。
在不可改變的“等級秩序”這種社會現實中,任何人都可以調整天平兩邊的砝碼,去實現自己在“等級秩序”中的升級,(哈哈,升級可以名利雙收了,但不能不注意那“道義”啊!)

高唱民主的君子,在獨裁的眼中是小人,在草根的眼中同樣是小人。
哈哈,老清隨意寫到這裡,自己都糊塗了,到底老清是君子還是小人?在平民百姓口頭的君子小人或許另有解釋,當然離不開“義”與“利”啦,那就另文再談吧。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可以說,孔老夫子的這句“子曰”是對“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解釋。

孔老夫子說的意思是:“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老清歪評曲析】

或許個人道德修養的問題,是個很自我的過程。
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鑑,不重蹈別人的舊轍,這是一種理性的提昇自我的態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闢之處。

但是請注意,甚麼是“賢”,甚麼是“不賢”?這就是由一種自我的價值觀產生的選擇問題啦。同樣一個人的行為,在不同的價值觀下,評價決不會相同。
比如那個多次大鬧立法局的名議員,有人會視為有型的偶像,有人則會看成是跳樑的小丑。賢還是不賢,各有定義。

老清想,自我修養,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在自己的環境下,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如果沒有這個前提,那“見賢思齊”就會變成隨風擺動的“見異思遷”了……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人之過也,各於其黨

《論語》是孔老夫子的弟子編集的言論集,下面這句是孔老夫子在甚麼樣的環境下說的,自己搞不清楚,不過都對現代環境有所啟示。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那個集團沒有仁德了。”

【老清歪評曲析】

有人說,從儒家的角度看,人之所以犯錯誤,從根本上講是他沒有仁德。 有仁德的人往往會避免錯誤,沒有仁德的人就無法避免錯誤。
老清對這些說法有所保留。
不管你是否存有“仁德之心”,人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很多錯誤都是“好心做錯事”。

老清較同意的是那個“黨”字。在任何一個時代,社會中都有不同的利益集團及代言人存在,相互鬥爭,尋求自己集團的最大利益。
“錯誤”是另一黨派的指責,特別是對未來的建議。說實在的,尚未成為事實,何有錯對之判定?

圍繞現今“預算案”的鬧劇,誰對誰錯?還不是不同利益集團的自己感覺?

在此,老清想,孔老夫子的這句話應該有個新解:錯誤,是不同利益集團的相互指責;看看這些指責,就可以看到那個利益集團的“仁德”是什麽樣啦……

2011年3月8日星期二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一些中年朋友或是走上社會的青年朋友,有時會感到“懷才不遇”,好像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老清在同有這樣想法的朋友聊天時,總是會用題目的八個字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八個字出自孔老夫子的《論語-里仁篇》,原文是: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簡單地用現代話翻譯一下:
孔子說:“不怕沒有職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可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努力成為值得為別人知道的人。”

【老清歪評曲析】

這句“子曰”是孔老夫子對他的學生經常談論的問題,也是是他倡導的立身處世之基本態度。
老清讀儒家的文章,感覺他們是以入世為主,這些儒家先賢,包括孔老夫子並非不想成名成家,並非不想身居要職,並非不去追求名利,而這些成名成家、身居顯貴、家宅豪富正是他們的追求與希望。
值得注意的就是這段“子曰”的立身處世之道。孔老夫子教導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於自身的學問、才能的培養,具備足以勝任高官顯職的各方面素質。

老清認為這種儒家的思路是可取的。學海無涯,實用無常,不要把精神總放在“懷才不遇”的酸醋裏,在社會中,沒有人知道你的才幹不要緊,默默耕耘吧,努力成為一個值得被別人“知道”的人。

當“需要”出現時,很多人一定會發現“被需要”的人,特別是現今訊息發達的社會……

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寫過兩篇對《論語》中的名言的理解,今天這句也是《論語》中孔老夫子說的,但很少見有人提起。
這句“子曰”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從字面上翻譯成現代的話吧。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去擺脫。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不會在一頓飯的時間里(指任何短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不背離仁德,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老清的譯文不一定準確,也沒想在這裡當古漢語講師,只是在字面上翻譯一下,或許對博友有些幫助。但進一步的自我理解,就要看各位自己的心得啦。

【老清歪評曲析】

從這一段“子曰”,老清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入世理念觀,也看到儒家老祖宗對“仁”的執著。
以往介紹《論語》的文著中,很少提及這一段內容,使人似乎覺得儒家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
讀了此段文字,老清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孔老夫子並不是不要利,不要欲。
不管是數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還是現在的凡夫俗子,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或許這就是一種千年不變,而且不斷進化的人性吧。
但怎樣得到富貴,怎樣擺脫貧賤?人們走著不同的道路。
孔老夫子執著地說,必須通過“仁德”之道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富貴,去擺脫貧賤, 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的潛在意思是不是在說,行儒家仁義之道,就可以得到富貴,擺脫貧賤?哈哈,孔老夫子真高,面上講仁義,目的在富貴。
老清這樣說,的確是“以小人度君子”,但細讀儒家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仁義道德,即使在今天仍感其不可低估的規則壓力。這種規則壓力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因為這遊戲規則是“富貴”者定的啊。

如果從道家之說講,人想逍遙,不是不要富貴,但重要的是心靈的富貴。爲了外在的富貴,而將心靈困在種種規章制度之中,何談逍遙?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好時光,飛逝如奔兔

工友安突然劈炮不撈了,最後一天的拍檔竟想不到他比平時的工作態度更認真。哈哈,他說,做好最後一天這就是“活在當下”,提前退休也是爲了“活在當下”……

不用管阿安劈炮的原因,又回到老清“活在當下”的胡思亂想。

常說人生百歲,其實能活到七十也就被稱之“古稀”了,其餘三十年是個虛數吧。
仔細算算,這70年間,開頭有十幾年是童年,糊里糊塗,不能算數,減去15。
結尾那十載呢?就像老清這個年齡,又不免會出現老年癡呆,現在說是“腦退化”, 再減去5。
嚴格說來,中間五十年才是真正的實數;而這五十年,又被黑夜佔掉了一半;再除以2。
剩下的二十五年,有時刮風,有時下雨,種種不如意,(工作上、生活上、情感上……)
至於好時光,則飛逝如奔兔,轉眼成空。仔細想想,不抓住此刻,快快活活過日子,反而時時刻刻為各式各樣的煩惱煩惱自己,真是對不起自己。

萬古乾坤,百年身世。
不用問美人如何一笑傾國,也不用問將軍如何引箭穿石。那些舞臺上的的角色雖然各有他們精彩的臺詞,而我們自己呢?只能站在此時此刻的舞台上,在燈光所打出的表演區裡,移動我們的玉步,演好我們的角色。
人生是現場演出的舞台劇,容不得NG再來一次,我們必須在“當下’演好。觀眾的掌聲或噓聲,不是太重要,自己在演,當然喜劇好過悲劇啦。
演,就是“活”,而悲劇中也有喜,喜劇中也有悲,關鍵是“當下”的自己,抓住這好時光,抓住這好時光中的“喜”……老清想,這才是享受“活在當下”吧。

2011年3月1日星期二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不僅是老清的自我標榜,也是自己處理世事煩亂的心理平衡工具。

哈哈,很多人都用“活在當下”來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可哪一個人不是活在當下?哪一個心跳不是在那個心跳的當下?哪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當下”,於是“活在當下”是有千千萬萬的不同畫面,無一相同,各有特色……

不錯,這個“活在當下”有很大的誤區,關鍵就是“活”的主角怎麼理解“當下”,怎麼理解“活”啦。
是將身體慾望在“當下”放縱?
是消極掩飾失敗的“當下”?
還是將凡塵煩惱暫時丟在“當下”之外?
還有……

“活在當下”應該是佛教的禪宗語言,禪,本身就是個人的領悟,不同的自我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沒有什麽對與錯,對與錯將會由未來宣判。

一位工友近來行遲來的“桃花運”,年過“不惑”女友多多,哈哈,他還用“活在當下”來不停地放縱,好像大覺大悟,後悔自己年輕時只顧工作家庭,沒能遊蕩在叢花之中……

一位未及“而立”的後生,多次轉工,現在同老清一樣,榮耀地成為看更阿叔。同樣在談“活在當下”,……

老清在噗浪中曾寫過:甚麼是活在當下?很簡單,把自己的心全心全意地集中在此時此刻,不需要為過去後悔,也不需要為將來擔憂。

這當然是老清自我的領悟,對自己來講,這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心理平衡的工具。老清不敢說自己的領悟是對的,但這種“活在當下”絕不是消極的“生存”,而是一種“活”,用思維去活出一個人,而不是用身體慾望去完成動物性的人之本能……

講多一句,“活在當下”與“消極逃避”不是因果關係,是一些誤區引出兩者的相連。朋友,您如何理解“活在當下”……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是《論語》為政篇中孔老夫子的一句名言。原文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老夫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
誨:教導,教誨。
女:同汝,第二人稱代詞,就是“你”。

孔子說:“子路,教給你一個道理,甚麼是智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老清歪評曲析】

可以說,孔子是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對於文化知識、科技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是抱著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的態度,盡可能多地加以瞭解掌握。
但是,一個人的知識再豐富,也總會有許多不懂的問題。
學無涯,生有限啊。百曉通?那可是小說家塑造的人物,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無所不知的神仙上帝菩薩,大多數人都像老清這樣,只能稱作一知半解的凡夫俗子。
凡夫俗子麼,就更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承認自己有很多“不知”,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但孔老夫子說這就是“智慧”,老清可搞不清楚,更不想把知識與智慧畫一個等號。

老子被孔子稱之為“智者”,老子有句名言“為學日益”,就是說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有益於自己。可接著老子又有“為道日損”之說,很多人都不明白這“損”的意思。
老清不才,自己領悟的是“學”為知識,“道”為智慧,知識再多也不等於有高智慧。關鍵是要有個“損”的過程,就是由“知之”損到“不知”……哈哈,看到糊塗吧。

老清的領悟就是:知識是前人留下的,是別人的智慧結晶,自己可以學來用,不用交版權費。
要提高自己的智慧,就不能停留在這裡,要消化這些知識,吸收為自己供以生存的養分,還要排泄出對自己沒用的“糞便”。
這就是“損”。吃了鮑魚魚翅雞翼豆腐,你腸胃吸收的養分可不是這些東東西西,這吸收養分也就是由“知之”到“不知”的過程。

不過,說回來,老孔說的“智慧”的確也是一種入世的處世智慧,實事求是的人,肯定比那些花言巧語的人受歡迎。哈哈,除非是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