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無為就是無之為

貼出《無為之益》這篇散譯後,老清就在想,如果有人認真讀了,肯定會不同意文內對“無為”的解釋,因為老清對“無為”的解讀太有些標新立異啦。

不錯,無為=無之為,這同流行的解釋完全不同。
這樣的解讀沒有“無私”的意思,老清本來就不是“無私”的人,也不想將“大公無私”的西裝穿在老子的身上。
這樣的解讀沒有“無所事事”(將“為”讀2聲,作為之解)的意思,老清本來就是“沒事找事”的人,也不想將“消極避世”的唾液吐在老子身上。
這樣的解讀沒有“無目的”(將“為”讀4聲,爲了什麽之解)的意思,老清一直都是帶著目的目標去做事的,不想用“鼠目寸光”去冤枉老子。

無為,的確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在五千文中多次使用。在第2章中首先出現,“聖人處無為之事”,在第37章中更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之說。在最重要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章(48章)“無為”更是“損”的結果。
老清不反對解老的先賢對“無為”的解釋,任何一種解釋都是有道理的,包括那種將“無為”解釋為“無所事事”的說法。
就老清自己的解讀,那是自己的看法,不想強加於他人,不過還是要在這43章陳述一下理由。

【《道德經》解讀43】

此章可看做4段,中心是“無為之有益”。
第1段,是觀察的事實,第2段,是那事實內在的原因;第3段,是從那內在的原因得出“無為之益”的論點;第4段,則是讚美這“無為之益’。

按一般的陳述看,“至柔馳騁至堅”的事實,與“無為”好像是拉不上什麽關係,但老子得出“至柔”的“無有”與“至堅”的“無間”。這“無”的作用是重要的,柔勝勝在無形的力量(是無),堅敗敗在看不見的間隙(也是無)。這樣就可以與“無為”拉上關係啦。
老清最初讀此章時總是想不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而且“柔勝剛”的因素很多,內部的因素只是一方面,還有很多外部的因素,也是能否制勝的關鍵。
但隨著讀的次數增多了,得到以第1章為綱的解讀方法,抓住“道、名、無、有”四字,每一章都離不開。
這樣來看此章,老子就是通過“無與有”來將事實與領悟的道聯繫起來。

由此看來,老子在此章提及的“無為”到底是甚麼概念?是“無私”嗎?是“無所事事”嗎?是“沒有目的”嗎?老清以為全不是,是在講無的作用,柔勝是“無”的作為,堅敗也是“無”的作為,故此老清堅持“無為=無之為”的解讀領悟。在其他章出現的“無為”同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