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老子在國外

老清愛談及道家哲理,說起道家,相信大家馬上想起道教。
說起道教,相信道家馬上聯想到張三豐、丘處機、尹志平那些牛鼻子。
其實,道家與道教是兩回事,道家是屬學術思想,道教是宗教信仰。不過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把老子莊子當作祖師爺。
說起老子,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道德經》,想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路燈 

 

不錯,在大多數人眼裏,老子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消極的,縹緲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當然,大家對他的“無為”和“愚民政策”也應該有所耳聞的。
他的“道”和“無”實在是令人忍無可忍。如果照他的意思,豈不是整天無所事事、木頭似地坐著便可以天下太平,生活圓滿了?這不是勸人放棄進取,誤人子弟嘛?

那個同時代的孔夫子,雖然那些規規矩矩令人討厭,但比起老子來,他就算是有人情味多了,特別是那句“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所以,連供產黨都把這位孔老二供在老毛身邊。

這也難怪,你看看孔夫子的追隨者們能夠加官進爵,朝朝代代都能穿梭於朝廷之上。就算到了今天,人們對那些文質彬彬,不那麼惹人討厭的生意人稱呼為“儒商”,把那些才高八鬥的將軍稱之“儒將”。
可那位老子的後人們呢?卻只能躲起來修煉仙丹,或者就是手拿一根棍子掛上一塊破布遊街串巷,裝神弄鬼騙人錢財。雖說國人總愛說“老子天下第一”,可老子是沒有資格進入天安門廣場的。

可以說孔夫子的思想國人的影響最大,它已滲入我們的血液中,好像不懂儒家就不是中國人一樣,正如上帝對西方人的影響一樣。

可是暗香傳牆外,在國人心中“無為消極”的老子在國外卻早已大紅大紫。
據說他的那五千個字在西方的暢銷程度僅次於他們心中的寶典《聖經》,而在中國頗具影響力的《論語》,西方人卻不感冒。
都是講“道德”的,為甚麼會是這樣?究其原因,想必是老子用無神論思想去講道德,令西方人感到新鮮和興奮吧。
舉例說吧,足球起源於我國宋朝的蹴鞠,但是如果現在國足想要走出國門,去英國、德國表演球技,人家會歡迎嗎?但如果是武術團體出去展示展示,相信肯定會有很好的票房。

最令人詫異的是,(網上傳)在德國每四戶人家就有一本《道德經》,而我們這些老子的同血統的國人呢?在四百戶人家中能搜出一本《道德經》或許算已不錯啦。真不知道老子到底是誰的祖先呢!

別的不用說了,就說尼采這個瘋子吧,他可以說出“上帝死了”,可以將蘇格拉底喻為偶像的黃昏,可以將康德喻為稻草人。
可對老子呢?竟豎起了大拇指,聲稱老子的《道德經》就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便唾手可得。
要知道尼采自詡為太陽,光熱無窮,孤傲自負,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這樣的一個人,卻為何也會對消極無為的《道德經》情有獨衷呢?
魯迅、梁啟超等人可以將尼采視為精神導師,並不僅僅因為是他卓絕的思想,還因為他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瘋子精神。
尼采可怎麼會是一個崇拜“無為”的思想?這與他那瘋子精神是背道而馳的,會不會是尼采讀的是翻譯成他母語的《道德經》?翻譯文字與原文……
不錯,肯定是這個原因。老清想《道德經》那五千字是近3000年前的古漢語文字,歷代不斷地按當時的語言文字進行翻譯,現代使用的白話文,也有大量的《道德經》“譯文”出現。
哈哈,一定是譯文出了誤譯,還是要自己讀明白好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