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古文的文句迷籠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不可道,不可說。因為講出來的就不是常道了。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常道可以說出“非”。不能指出缺陷、錯誤、悖論的,不是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就是常道也有錯的地方。對與錯,可與非,那是人的標準。

各位,老子真可謂天下第一,連寫文章都是多情脈脈……您在上面三情裏,覺得哪一個更有情?

或許,各位又以為老清在玩文字遊戲,其實,中國的文字,特別古代的文句,就是存在著一種朦朧的東西,使閱讀者玩味無窮。上面的那六個字,根據不同的逗號位置,就會產生不同的解釋,這就是古文的斷句問題。

古文原文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文中有時會以一些虛詞、感歎詞來斷句,如 兮 也 乎 夫 等等。我們現今讀到的古文版本,那些標點符號是由專家標上的。
其實有很多流傳的笑話,就是從“斷句”上產生的。舉一例,有一段時間,劇集開頭都標明“劇情純屬虛構”來避免版權爭議,這個“純屬虛構”應該是 純屬-虛構 的語法結構。可有位網友改了一下,成為“純,屬虛構”,這裡的“純”變成了主語,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再舉一例,成語“人定勝天”,到底如何解釋?至少有兩種斷法,其一為“人-定勝-天”,其二為“人定-勝天”,兩種不同的斷法,使“定”的詞義變得不同了,前者是“一定、必定”之義,而後者則是“平定、安定”之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各位能不能舉出更多的斷句生異的例子?

老子的《道德經》在古文中可以說是字義比較簡單的,但是也會出現不同的讀者或解老者,使用不同的斷句方法。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老清只能搖頭,因為除了找回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誰能給出這個標準?只有捕捉到老子特有的文字邏輯,自己定下標準。
在以後對具體章節的解讀中,我們將會遇到很多這樣的問題,比如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句,就有問題,按老子的文字邏輯,萬物皆由道生,以傳統的斷句看,那些二、三、及萬物就不是道生,而是道的孫子,重孫,玄孫。於是,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斷句了。

實際上,現今的人讀《道德經》,多有幾本“翻譯”在旁,因為現今只靠字典去讀古文的人或許不多了,特別是在香港。
老清剛接觸《道德經》時,就讀過十幾本“翻譯”,結果是越讀越糊塗,眾說紛紜啊……就像前文所說,那些“導遊”是在“完成任務”。
老清也曾試著自己“翻譯”,但覺得好像是戴著枷拷打太極,鎖上腳鐐跳拉丁舞……

不錯,翻譯,有直譯,有意譯,不論是哪一種,都譯不出具有老子邏輯的適當文字來,或許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吧。
很多文人墨客的“翻譯”及評論,對《道德經》的理解,都很有參考的價值,但是,那是他們個人對《道德經》的解讀,要得到自己真的領悟,老清想,還是要有自己的解讀。
老清不才,在這裡提及對《道德經》的解讀,只是想抛磚引玉,希望有興趣瞭解《道德經》的朋友,能夠互動起來,一起為世人對《道德經》的誤解解毒,使解毒後的《道德經》更容易為世人悟解。(哈哈,此段只能閱,不能讀,一讀就中毒,誤解與悟解 不同而音同,解毒與解讀 不同而音同。)

上文說,對《道德經》要靠自我來解讀,是從不同的自我有不同的先驗觀念出發,本文借文句的解讀,仍是想提出靠自我來解讀,只有利用字典加上歷代解老者的註釋,自己串連《道德經》的語句,才能更好地從書中的無限啟迪,得到自己對老子哲理的領悟。

(此文選摘老清“為學之道”的片段,明天開始,老清以自我的觀點來解讀《道德經》的第一章,希望各位朋友繼續賞光,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幫老清宣傳宣傳,多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