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就道論道,就會越論越糊塗

老清覺得,《道德經》的開篇12個字,就是如何解讀《道德經》的序言,也可以說是說明書。

為甚麼這樣說?請看老清的解讀……

【解讀《道德經》01-1】

對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開篇12字,傳統的解釋已在“散譯”中提及,或許這種字句理解是主流。但老子為甚麼會這樣說呢?相信肯定不是老清聯想的“免責”。

(觀其妙與徼,就要提出問題,能自己回答出來,那才是真正理解,這是老清解讀任何文章都會做的事。)

對此問題,王弼注:“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這就是主流的解讀。按這主流解讀,可以理解為“道”是永恒常存的,故只能對顯示在具體事物中的“道”“可道”,但對被視為哲學最高範疇的“常道”是“不可道”的。

(“常道”、“常名”有些版本以“恒”代“常”,其義近同。據說,漢代時,因避孝文帝劉恒之諱,改“恒”字為“常”。所以可以認為主流的解讀,指出老子說的意思是道是永恒常存的。)

好,我們承認這種主流解讀是可取的,正確的。但我們還要追問一句,如果按老子這樣的邏輯思維方式,就是說,“常道”是會變化的,根據不同的時間,空間,出現在不同事物之形上,會有不同的表現。這變化,是否與常恒存在悖論?

老清初習《道德經》時,並沒有留意這個問題,但讀過幾遍全文後,就覺得這主流的解讀,好像是一種神秘主義的論說,不可說,不可知。老子在25章說的“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道應該是常恒的,不變的。但接著又有“大逝遠反”的說法,這又可以說是變化的。最後強調的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般的簡單。

終於聯想起“易”的三點含義:不易(不變),變易,簡易。

偶然的機會,老清不知為何,試著將這12個字,重新斷句。

在“道,可道非,常道。”的斷法下,可以解釋為:道(主語)可以說出(指出,辨認出)不對的地方,這才是常道。也就是說常道可以說出“非”。不能指出缺陷、錯誤、悖論的,不是常道。(這種說法是有些牽強,但根據我們的經驗看,不能說出是非的道理,不是道理。)

在“道可,道非,常道。”的斷法下,道有可行與不可行兩方面,這才是常道。也就是說 常道 也有錯的地方,也是有缺陷的。(對與錯,可與非,是人類的判斷標準,老子也是人,或許也會表達出這種意思,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十全十美,即使是萬能的上帝,也會有萬一的“不能”)

老清是否將簡單的問題,搞得複雜啦?其實,這是用自己的社會經驗,來解讀老子的語句,也就是自己回答出自己有疑問的問題。

在這12個字裏,經過不同的解讀方法,老清領悟了“道可道”就是要根據自我的需要,在自我的環境中來探尋“道”的“妙”與“徼”。同時,也領悟了,“不可道”是因為道像“易”一樣,是不變的存在,又是變化的運動,而且具有自我調節的簡單。

“非常道”,就是是說,就道論道,就會越論越糊塗;“道可道”只有以指事造形來論道,才會有找到道之寶藏的可能。

同理,“名可名非常名”的解讀與上相同。不過,在“名”字義上,老清認為不是名字的“名”,應該是“定義、陳述內涵”的意思。這點老清以後會再論述。

哈哈,再霸氣些去理解老子的意思,或許在那百家爭鳴的年代,講道的這子那子太多了,天下第一的老子,當然要否定晒那些人的道,將自己說的“道”當作“常道”。(此乃老清胡說八道,不過現今的人都是這樣的霸道,別人的道都錯,只有自己的道才是唯一的道。)

老清崇尚“自我之道”,那就應該在尊重其他“自我”存在的先決條件下,修養自己的“自我”。故老清的解讀,及看法,完全是主觀的,不希望強加在別人身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