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7月22日星期日

致虛守靜【道德經散譯】16

前一章,老子用“濁--靜--清”與“安--動--生”組成一個相連接的循環圈。這是習道者、自我修養者需要經過過程,即使是得道之士亦不能例外,絕非一勞永逸的事。因為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循環,原平面的機械性反復,而是可向上,也可向下,甚至是互相交叉的新圓圈。(在15章散譯中說是上升螺旋形,是對那些得道人而言,在一般人來講,經常會有假“清”或亂“生”的情況。)
老子在第16章就以“致虛守靜”開講,來講述上述循環過程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了“靜”-“清”這段過程的內容,請看: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德經散譯】16

“靜”的目的就是要達到從“濁”到“清”,去看清楚事物的真象。不過,所有的外物,只不過是在我們心中產生的一種鏡中之影,其中的“道”藏在哪里呢?
不記得了?任何一種事物之中,都有“道”的存在。“清”的意境,不僅有鏡子中影的“實”,同時有內在規律規則的“虛”,“道”就藏在“虛”中。
當“虛”到極點之時,“道”會自然而現。怎樣才能讓“虛”達到極點呢?這就要保持心情的“靜”。

(老清插話:兩年前,在香港的博客中,有位匿名朋友留言贈玉,“虛己以待物,虛魂以待靈。魂虛則靈實,魂靜則靈動。”
看來此位朋友道境極高。何為“虛”,就是失掉自己;何為“靜”,就是忘記自我。就我理解,失己並不等於忘我。失己只是一種幻念,好像自己的身體不在了,只有意念存在,這就是“虛己”;忘我則是一種境界,讓自我的意念任意飄蕩,放棄自我的控制,這就是“虛魂”。)
(完全是天方夜譚,一般人誰可以達到?我自己?當然是凡人一個,不過20年來,每天都練導氣之術,用來養身健體,此術開式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現在不是吹,可以一入式就會感覺不到四肢的存在……)

世上萬物都是在不停地生長、活動,它們各有其活動的時間軌道,空間範圍,應該都是“道”的軌跡——同一物種都有反復循環的相同軌道與範圍。這種道的軌跡只有在“虛靜”中才能觀照到。
老子說“吾以觀復”,這就是老子的領悟。意思就是在不同的物種中去觀察他們的時間軌道與空間範圍。

在觀察萬物的反復循環軌道時,可以見到,任何一個物種,都是從無到有,再由有回到無,沒有例外。人類如此,生物如此,地球如此,不論壽命多長,到頭來都會死亡,也就是回到“無”這個起點,這個根。
不同的物種,在同類中有它們相同的根,與其他物種相比,有不同的根。大千世界,芸芸眾生,雖有不同的根,但最終無不歸結到大道這一根源來。這就是“道”的軌跡,也就是在“虛靜”中可以感悟到的“道”。

(老清插話:教導氣之術的師傅家中有幅以中楷瘦金摘錄的文字,是摘錄太極先師張三豐之《大道論》。當時抄了下來,現在留在這裡,供各位分享,領會下張三豐對“復”的講說。
氣脈舒而內蘊元神,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復其天命,此即可謂之道。”)

任何物種的個體回到它們的根,就叫做“靜”;(請注意,這裡的“靜”與前面提到的主體“守靜篤”有區別。)這個“靜”就叫做“復命”,向“道”報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要知道,這就是萬物活動的常規,無一幸免,都要歸根復命,不論你有沒有感悟到“道”,都會如此。如果你正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感悟到這個常規,那你就是可稱為“明智”的人了。

(老清狂想:那麼,了解到、感悟到這種常規的人會怎麼樣呢?他們會逐步接納自己就是在這常規軌道上走向“死亡”,去向“道”復命,而且會為自己完成歷史使命而高興。
走到現在的路上,老態龍鍾的我,已沒有什麽顧忌了,看化了,化學般的變化,正在慢慢地歸根覆命,突然在敲打鍵盤是閃出一絲念想----天命?不是,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給予自己這個個體的歷史使命,很快就要去復命了,去向那個道報到啦。無喜無驚,慢條斯理的走下去,好像望見了……)

不管你了解不了解這個常規,“道”都隱藏在萬物之中,包括你自己的身中,運行著這個常規的軌道。
不了解這個常規的人,往往是輕舉妄為,當然會錯禍叢生了。領悟到這個常規的人,就會達到包容一切的境界,進而處世公道周全,效法天之道,順其自然。“道”是無處不在,“道”是永恒存在,順道而為,當然可以終身沒有錯禍危險了。

(老清亂思:領悟“知常容”這句真是很難,難就難在那些“乃”。將容-公-全-天-道連接起來,還多了個“久”,這個連詞“乃”到底起的是什麽樣的邏輯思維,直至今天,自己也不敢承認得到真正的理解,更不要說領悟了。散譯對此句的解釋,可以說是一種濫竽充數,真正的理解還有待自己顛覆再顛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