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上善若水 【道德經散譯】第八章

老子講了聖人效法天地的“不仁”、“不自生”,以人之身跳出人之道,成為一般人心目中的楷模(身先),成就了“聖人”的名號(身存)。接著開講老子自己最喜歡的“水”,留給後人一個“上善若水”的詞彙,與老子一起千垂不朽。請看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散譯】第八章

“善”是什麽?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前面都說過了,“善”可不是什麽東西,與那個“仁”一樣,都是一個人心裡對其他人的評價。當然了,是要比較過才能得出“善與不善”的評價。

前面說的聖人,能受到眾民的擁戴,就是被民眾視為善良仁慈的人,而且是善中之善,善中至善啦,那就是“上善”,最高層次的“善”。
老子愛打比方,用自然界的東西來比喻。這最高層次的善就好像人人都離不開的水那樣。

水是善良的,慈善的。水善,表現在水對萬物有利,自己卻不爭什麽,經常處於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從水的這些表現看,幾乎接近了“道”。
(老清想:當然是把評價人用的“善”給了“水”,這老子還有點詩意。不過,各位看官有沒有想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老子在這裡只是講“水善”的一面,沒有講“水不善”的一面。當然,這是老子行文的需要,要講的是“上善”,當然不能說“不善”的那一面。問題是“水善”“幾于道”,那麼“水不善”的那一面是否也“幾于道”?各位看官可否贈玉賜教?)

再看看水的一些行為吧,如果承認“水善”“幾于道”,那麼靠你們見到的水,進一步瞭解什麽是“上善”吧。
“居善地”:水,經常停居在令人厭惡的地方,像低窪水坑,污渠濁塘。這些地方可以稱為“善地”。
“心善淵”:水當然沒有心了,這是講“心願”,也就是水的本性本能。水的心願是去投奔深淵大海,所以水向低處流。那深淵可包容水,也可使水藏而不露,可以稱作“善淵”。
“與善仁”:水給與萬物的是澤潤,利萬物而不害。這樣的付出,就是“善仁”。
“言善信”:水雖無言,但本能就是避高趨低而且會平衡高低,任何時候都不會違反這樣的規律,算是有信用了。這種信用就是“善信”。
“政善治”:政,也就是做事,水經過的地方,或被人使用之時,就是水在做事。沖洗污垢,灌溉土地,經過水做事過程中的治理,刷新了被治理之物。這“治理”就是“善治”。
“事善能”:水在做事過程中,顯示了水的能力,能靜能動能急能緩能柔能剛。這些能力就是“善能”。
“動善時”:動,就是變化。冬雪夏雨都是水,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絕不違反天時。水嚴遵天時就是“善時”。
水在這七個方面的“善”,你們也可以從聖人的行為上看看,是否他們也具有這“七善”?

(老清曾讀過很多解老者的“翻譯”,高見高解甚多,如很多“翻譯”將“居善地”譯成“善於選擇地方居住”,“動善時”譯成“善於選擇時間行動”,真是高中之高啊。老清也曾寫過一篇歪批曲解“上善若水”的塗鴉,將“善”解為“善於選擇”,完全反老子之意而議。)

正是因為水表現出來的不爭,所以才使水沒有什麽過失,沒有什麽怨咎。
想想那些聖人,能得到民眾的擁戴,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麽過失,引不起民眾的怨咎嗎?而最主要的是他們若水不爭,才能得到民眾的擁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