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2月1日星期六

貴以賤為本 【道德經散議】39-2

講過“得一”與“失一”後,老子提出得到“和諧”環境的根本要求。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

如果不將“一”解讀為“和諧”,那麼沒有辦法解釋“得一”、“失一”與“貴賤”、“高下”的聯接關係。前面老子描述了在“和諧”環境下的美景與失去“和諧”環境可能出現的慘狀,目的是在闡明“和諧”在事物發展中的重要性。這些描述都是在“觀復”中看到,不僅僅是在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的群體社會關係。

如何在人類群體社會得到“和諧”環境呢?想得到“和諧”就要了解將什麽“和諧”。在人類群體社會中,是高貴者與低賤者,高位者與下位者之間的關係。在高貴高位者為主導的社會制度下,要達到社會“和諧”,老子提出“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的看法。在49章,老子提出“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同樣是基於這種看法。

人類群體社會的等級制度,有道德規範的保護,是“人之道”中的問題。上位者貴,下位者賤,“侯王”指的就是上位者,也是建立社會關係的主導者。能否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環境,就要看這主導者以何為本,以何為基了。

至於“侯王自稱”,是“人之所惡”(42章),老子用了兩個反問,引人深思。老清想,僅僅是“自稱”並不是“以賤為本”,只有建立出一個“以賤為本”的社會制度,才能得到“和諧”的社會環境。否則只不過是孤家寡人的獨裁統治。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不追求寶玉般晶瑩,而追求山石般堅硬。

或許這個尾句是老子的自勉。與前章尾句的“去彼取此”相仿,用玉比喻高貴,用石比喻下賤,意示要立足於本、基上。

此章老子是由“天之道”中“和諧”這絲道韻,引出人類社會和諧的重要性。而社會和諧與道德規範有著不小的關聯。老子提請“侯王”要“以賤為本”,才能創造出和諧的社會環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