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

歸根覆命與致虛守靜

在《老人願》的留言簿中,有位朋友給老清出了個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確要費很多功夫,但又是好簡單。

說簡單,是老清早已經歷這種“疑惑”的過程,說複雜,是人各有志,在不同的自我道路上行走。

好,先看看這位“無名”朋友的問題,再簡單地說說老清的糊塗吧……

前輩您好,晚輩路過,想請教您關於「致虛守靜」、「歸根復命」的問題

如果說人性本是虛靜淡泊的,因後天的種種慾望使人的心靈被擾亂。

但畢竟人還是要生存的,要生存則必須要賺錢,要賺錢則必須工作。

在職場上、在工作環境中,不得不面對各式各樣「事、物」的競爭,不得不受到各式各樣「人」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那種種的慾望能不產生嗎? 而種種的慾望又使人的心靈被擾亂。

以前輩對道德經的了解,是否有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呢?

懇請前輩解惑 ORZ

不錯,每個人都要生存下去,都要去工作,都要去掙錢,都需要生與活。請注意,這就是人的自然本性。

不錯,每個人都會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演出,都會面對各式各樣的競爭,都要面對愛與恨,都會遭遇追殺與追求。請注意,這就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本性。

於是,在社會與個人的逐步交融中,人的自然本性逐漸被淹沒,非自然的種種慾望不斷升級,嚴重到失去了“自我”。

這些非自然的慾望,好像是“不得不”,而結果卻永遠是  得到的不是自己的需要。

好了,當跳出這個社會與個人的交融或糾纏之後,(可以說這就是“歸根覆命”的一步),反思在局外者清的意境中,(可以說這就是“致虛守靜”的一步),一個自然的“自我”會出現,會發現順其自然的奧妙……

但是,世上有幾個人可以“跳出”?有幾個人可以“反思”?有幾個人可以找到自我?

老清承認自己是做不到的,只不過是反復地在“歸根覆命”、“致虛守靜”、“順其自然”的過程中周旋。

學道日損,損的是那些非自然的種種慾望,這就是老清的領悟。

要在社會與自我中找到一種“和諧”,既要順“人性的自然”,又要順“社會的自然”。這就是老清的願望。

這些“糊塗”回答不了“無名”的問題。道家哲理是一種自我的領悟,不是一種霸道的“真理”,只要自己有了“逍遙”的感覺,這就沾到點滴的“和諧”。

可以說,《道德經》本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先賢的論述卻可以使讀者產生一種“領悟”,這自我經歷與先賢妙論的思維交融,是可以為自己日後的道路指出方向,是可以解決很多自己的心理矛盾。

《論語》並不能治天下,更何謂“半部”。但有人就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不是《論語》的功勞,是領悟孔夫子妙論,又加以實踐的那些人,才可以做到的。

老清以為,逍遙就是逐步接近“社會與自我的和諧”,不論您是在道家的指引下,還是在儒家的啓發下,佛禪的頓悟下,都是自己的領悟。只要不斷地在您選定的道路上,領悟、領悟、再領悟,……逍遙道道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