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15日星期五

四書與三心二意

古代文人爲了科舉,必須熟讀《四書五經》,幾天前,朋友之子詢問老清,現今社會還有無讀這些儒家經典的需要?

書中自有黃金屋 

不容否認,現今短視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使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束之高閣。在中國人的圈子裏,很多大學生居然說不出“四書”的名字,年輕人中流傳著的是“灰色童謠”,網絡新詞古字叢生,中文的文章好像變成眾語言之雜燴,這些種種導致了華人的後代在中文上的極度“營養不良”。

老清較為傾向道家的哲理,不想也不敢向現今的社會潮流心態挑戰,但對一些有意增強自我思維深度的年輕朋友,還是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儘管歷經幾千年的沉澱,但儒家、道家、佛家的一些文化精髓仍然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如誠信、自強、修身等,讀些古代文化,古代語言的學習並不重要,但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加強思維的深度。“書中自有黃金屋”,不是神話,讀些古書,古為今用,您的深層次思維,可以發現別人發現不到的上進之道。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部書的合稱。  南宋時,大學者朱熹對《論語》進行了註釋,還從《禮記》中摘出《大學》和《中庸》,再配上《孟子》,寫成一本《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四書”的名稱就這樣流傳下來。

老清讀書時代,是共黨洗腦的教育,接觸不到這些古文化,到了大學又遇上“文革”。很多古書都是從當年“紅衛兵”手裡“偷”出來讀的。落來香港,才有機會較系統的讀了一些皮毛。

“四書五經”中的一些觀點,雖是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但與現代文明並不矛盾,而且有著驚人的相似。
一位外國大師在研究了世界上各種宗教教義後,總結出所有宗教的精辟規則——“你不希望別人怎樣對你,你就不要怎樣對待別人!”
這條規則恰巧與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經典言論相符合,孔子應該是將世界經典表達得最清楚精闢的哲人。
時至今日,這條規則在現今社會仍具有普遍意義。

老清認為由此一例觀全局,可見孔子的儒學經典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普遍的價值意義。這也是老清對朋友之子詢問的回答,不過還加了一句,那就是要“三心二意”……

別誤會,這“三心二意”是佛家的名詞,——心、意、識,叫做三心;意根、意識叫做二意。讀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一定要有這“三心二意”才能有所收益,否則,很容易被社會的潮流心態淹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