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9日星期六

顛覆“救人”“善人”的流行解讀【道德經散議】27

道德經第廿七章,一般講,是較為易解的一章,但從現今流行的譯文解讀看,大都有撕裂之感,為保持全章渾然一體,老清不能不顛覆一番。顛覆重點在“救人”“善人”的解讀上。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讁, 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不會發生瑕疵……”(將散譯改為散議,這樣簡單的語譯就不多譯了,留些打字的時間多議些。)

老子講完“根”與“君”後,又是一個跳步,用慣用的排比,列出來五個“善”,(此善是擅長之意)哈哈,老子又教各位處世之妙法了。

單從字面上講,這“行言數閉結”可以說是每個人都要接觸的,是生活的一部份,是處世的技術。但是,有行必有跡,有言必有瑕,如何能夠達到“無”?能回答出來才算是悟解,回答不出,雖明語義,卻仍可能是誤解。

讀過一本解老專家的書,對此五個“善”是這樣講述的:“善行者以不行為行,故無轍跡……”後面的四個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一套,“善A者以不A為A,故無B。”讓人想到這是從“道者無為,無為而為”的理念來解釋。

做多錯多,不做不錯。妙論,但如果這就是道法“無為”,那這個“道”還是不為為好。

老清對“無為”的理解,前面的文字已經講過,是“無之為”,以“無”為起點,在“為”中悟道。俗話說世間萬法,萬法歸宗,大道三千,行而歸一。

老清以為,老子此章講五善,乃是舉例,引出後面的“襲明”與“要妙”兩段。

善行,就是在多行的技術經驗中領悟了“行之道”,達到接近“無轍跡”之技術高峰。同解,領悟“言之道、數之道、閉之道、結之道”者才能接近該項目的技術高峰。換言之,道,無處不在,莊子、列子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列舉一些專項技術的高人能士,都稱他們是有道之人。

可以單獨將老子的這個“五善”當作座右銘,作為自我追求的處世妙法。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老子舉例的用意,那就是在人的生活中,隨時都可以領悟“道”,不管是維生的工作,還是業餘愛好,都有機會領悟到“道”的韻味,如果不斷將從不同的領域領悟到的“道”融合起來,那大道無形,大道無聲的“道韻”將會越來越清晰的印到心中。心中的道韻越清晰,在踏入未來的迷路時,湧出的靈感越多,很容易找到方向。

回想上一章,“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這個“重”,這個“根”不就是在不斷地領悟“道”嗎?老子跳步,讀者意聯,不斷裂才行。或許這是一種“讀書之道”吧。

讀老子列舉的五例,都是人的行為,那融合起來道韻,就是“人之道”。真理,只能是無限接近,常道,也只能是無限接近……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大部份的譯文都是差不多這樣,但老清對這樣的解讀一直感到迷惑,得不到領悟。

以百姓為芻狗的聖人,何時又變成“常善救人”?而且還要幫“天地”救萬物……這樣解讀會否是自相矛盾?

偶然在一次打書釘時,發現“救”的另一個古義,就是“理性獲得”的意思。(記憶中好像是安子介的著作,書名不記得了,是講漢字的。自己並沒有買下。)

如果將這個“救”的古義用在解讀老子“救人救物”上,那麼得出的譯文就變成“所以,聖人經常善於理性地從人的活動中悟獲人之道,所以,眼中沒有可以拋棄的人為活動;經常善於理性地從萬物生態中悟獲物之道,所以,眼中沒有可以拋棄的萬物生態。這就叫做襲明。”襲明,就是繼承、獲得道的光明。

這樣的解讀,這樣的譯文,只是老清自己的悟解,是對流行解老理論的顛覆。但這樣的解讀才能是此章成為渾然一體,才能與前段連起來。“五善”之例,就是從人的活動中悟獲的。另外,這樣的解讀才能對“襲明”之義更加明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如果按本章的一體化,“善人”不應該解讀為“善良行善之人”,而是應該“善於做人”的意思,初段的五善,就是講善於做人者的表現。或許這樣的解讀,是在“襲明”一段的顛覆後,繼續顛覆吧。

老子講完聖人,再回到凡人方面。既然聖人的襲明都是在理性地從觀人觀物中悟獲,那凡人也應該對身邊的人與物進行理性的觀察。

於是,老子講了一個妙方:“所以說,善於做人者是不善於做人者的老師,不善於做人者是善於做人者的借鑑。如果不珍愛這些便宜的老師,不珍愛這些便宜的借鑑,雖然是聰明人也會成為大迷糊。這就叫做要妙。”要妙,深遠精闢的處世妙方。

俗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用別人的失敗,當作自己的成功之母,是不是會便宜些?老子在此“要妙”一段,就提供了尋找便宜老師,便宜借鑑的妙方,有便宜不佔,雖智大迷也……

《論語.里仁篇》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之句,看來孔老二夫子也精通這種占便宜的要妙,儒家道家都懂這觀人之道,我們爲什麽不去效法呢?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妙在於觀人觀物,並在觀人觀物中領悟道韻。

老清在此章得到的領悟是:觀人觀物,尋師探資,大道三千,融而歸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