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清愛談及道家哲理,說起道家,相信大家馬上想起道教。
說起道教,相信道家馬上聯想到張三豐、丘處機、尹志平那些牛鼻子。
其實,道家與道教是兩回事,道家是屬學術思想,道教是宗教信仰。不過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把老子莊子當作祖師爺。
說起老子,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道德經》,想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網頁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這個“無物”就是“道”【《道德經》散譯 第14章】
《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利用有無,發揮作用【解讀《道德經》】
“道”是供人行走的人生智慧之路,不是供人談論的哲學藍圖。
看這個“道”字,首+走之,不就是帶著腦袋走路嗎?
上一篇文,貼出了《道德經》第十一章“散譯”,今文說說老清的解讀與淺淺的領悟,悟道是爲了用,無為是站在“無”上的作為。
2012年4月6日星期五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有之利,無之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散譯】
前面一直在說,“無與有”是人的思維判斷,也是對自然界觀察得到的認識,從中得到“道”就是規律的領悟。但這種領悟如果只是停留在認識階段,那就不是真正的領悟,只有將“規律”用於人類生活實踐上,才能得到真正的領悟。
老子沒有停留在自然規律上,還把目光放在“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上,在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用品上,老子並不是滿足於“知其然”,還講出“所以然”,當然離不開“無與有”。在第十一章,老子就告訴後人“有之利,無之用”的道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