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老子在國外

老清愛談及道家哲理,說起道家,相信大家馬上想起道教。
說起道教,相信道家馬上聯想到張三豐、丘處機、尹志平那些牛鼻子。
其實,道家與道教是兩回事,道家是屬學術思想,道教是宗教信仰。不過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把老子莊子當作祖師爺。
說起老子,相信大家馬上會想到《道德經》,想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路燈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

無為之益【《道德經》散譯 第43章】

《道德經》第43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於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道的形與象

【《道德經》解讀 14-2】

14章的第二段,老清採用的是按自己理解的新句子斷法。按流傳本的分句,“復歸於無物”後為句號,老清將這個句號移至“無狀之狀”後,並將“是謂惚恍”後的句號改為逗號。
老清這種分句方法,未有見其他解老學者用過,但根據老清自己的理解,老子在這裡應該是說“無物”的狀與象,故“惚恍”只是“無物之象”,而迎之隨之都是指這個“象”。

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

不可致詰

上文說了,老清將《道德經》第14章的斷句分段做了些調整,同流行本有些不同。
或許又是老清標新立異啦,不過,老清覺得這樣修改的句段,較為合乎老子的行文邏輯。
第14章可以分為3個段落,今天先寫第一段的解讀吧。

2012年4月12日星期四

這個“無物”就是“道”【《道德經》散譯 第14章】

《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2012年4月11日星期三

化隱為顯

老清很少談及哲學,因為自己所理解的哲學是一種較為完整的學術系統,那是在做學問,必須面面俱到,可以解釋一切而沒有邏輯上的衝突。
老清多談哲理,因為哲理並不需要什麽完整,只是一種通過自我領悟,去思考自我面臨的人生現象,然後為自我人生的種種抉擇提供一種指引。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歪批曲解】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論語-子罕】

此“子曰”何解?請看老清歪批曲解~~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利用有無,發揮作用【解讀《道德經》】

“道”是供人行走的人生智慧之路,不是供人談論的哲學藍圖。
看這個“道”字,首+走之,不就是帶著腦袋走路嗎?

上一篇文,貼出了《道德經》第十一章“散譯”,今文說說老清的解讀與淺淺的領悟,悟道是爲了用,無為是站在“無”上的作為。

2012年4月6日星期五

李商隱的《柳》(詩詞分享)

 

3106

曾逐東風拂舞筵,
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帶斜陽又帶蟬。

這首七絕與題目能掛上鉤嗎?或許這就是李商隱的“絕”啦。

(今天分享“情歌教父”的周傳雄《微涼的記憶》)

2012年4月5日星期四

有之利,無之用 【《道德經》第十一章散譯】

前面一直在說,“無與有”是人的思維判斷,也是對自然界觀察得到的認識,從中得到“道”就是規律的領悟。但這種領悟如果只是停留在認識階段,那就不是真正的領悟,只有將“規律”用於人類生活實踐上,才能得到真正的領悟。

老子沒有停留在自然規律上,還把目光放在“人為”製造出來的東西上,在這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用品上,老子並不是滿足於“知其然”,還講出“所以然”,當然離不開“無與有”。在第十一章,老子就告訴後人“有之利,無之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