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題目的句子是出自《論語-公冶長》,可並非是“子曰”,此語出自孔老夫子的高徒子貢之言,老清“得而聞”後,頓生“擦鞋”之感。
罪過,老清竟會說古之聖傑是“擦鞋”,不過,有沒有罪,都要聽聽老清的供詞吧。先看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解釋一下先。
“夫子”是現在說的“老師”,“文章”是指孔老夫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知識的教科書。
“可得而聞”,請注意語法上的問題,應是“可”為謂,“得而聞”為賓,這也是一種“判斷句”,後面那“不可”“得而聞”也應是這樣的語法句型。
“性”,是指人性,可別當做床上的遊戲;“天道”,在很多“子曰”中都是講“天命”,就先當作是一種“宿命”之說吧。
連在一起,這句的現代話就是: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可以依靠耳聞目睹學到;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卻不可以依靠耳聞睹學到的。”
【老清歪評曲析】
在子貢看來,孔老夫子的那些教科書,講授了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一種有形的,只靠耳聞目睹就可以學到了,當然也要自己的努力學習啦。
老清想,這種知識,就像是我們讀小學中學大學,從教科書中得到前人的知識,這些知識就像為自己在以後的人生道奔走找到一對鞋。別小看這對鞋,在人生荊棘中,可以減少很多危險。按老子的話說,就是“為學日益”啊。
但子貢又覺得孔老夫子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是深奧神秘的,不是通過“學習”就可以學到的。這明顯是幫孔老夫子“擦鞋”啊!
老清想,子貢的確是在讚頌孔聖人的理論深奧。但細想下,不是不能學到,這種“學”必須從內心的體驗得來,在穿著那對“知識”的鞋,在人生道路上體驗這鞋的功用,不斷地“擦”,不斷地改進,才有可能得到那種“深奧”的領悟。或許就是老子說的“為道日損”吧,“擦鞋”看似加油,但對鞋的本身來說,是一種“損”。
今天老清又挖了一個“空洞”,哈哈,看不懂吧,擦鞋還這麼多功用。不錯,老清就是天天擦鞋,擦自己腳下的鞋,不過年頭太久了,早就成破鞋了……
昨晚的朋友聚會晚飯中,一位年齡不很小的小朋友向老清這個老不死詢問“引經據典”的問題,哈哈,真不知如何回答……
老清寫文是一種消遣的遊戲,不是在做學問,“引經據典”還是留給那些學術大師吧,或者留給那些文字販子去爭取稿費吧。
“道可道,非常道”,老清引經據典啦,“經典”如果是可道之道,那就不是“常道”了。特別是那些與我們相隔數百數千年的“經典”。
那麼老子這句“經典”之語,是“常道”還是“非常道”?老清只能搖頭不是點頭不是啦。
老清想,對古代的“經典”,現代的“經典”,應該有一個“損”的過程,“損之又損”其實就是自己對“經典”的不斷消化過程。
全盤搬用,永遠是他人的東西,古人的東西,死人的東西。只有將這些東西偷過來,消化掉,吸收到自己的腦海裏,再將這些東西,那些南北,混合成自我的見解,才能說是自己的。
老清覺得,寫文也好,處世也好,用不著時時用“經典”來證明自己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用不著“引經據典”,就像“無招勝有招”一樣,自己的見解(不用管是錯是對)就會自然而出,湧現在文字或話語的行間。
反之,處處引經據典,給老清的感覺是什麽呢?就像巨人肩上的一粒塵沙……哈哈,多一粒不多,少一粒不少……得罪……
“毫無關係,沾滿錢臭的生活不是幸福。”
這是對第五個問題:“金錢跟你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何關係?”老清的空洞回答。
不錯,老清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是一種烏托邦,其實也就是一種瞬間的感覺。老清覺得,甚麼是“活在當下”?就是撲捉那一瞬間的“幸福”感覺,千萬別想這種感覺得來的代價,也千萬別想如何將這種感覺持續下去。
一直認為,幸福快樂是一種很具自我性的私人感覺。
不同地位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幸福快樂感覺,或許這地位與金錢有很大的關係。就像前一段時間,電視中那段田少客串清潔工的節目,誰能說田少會有“幸福”的感覺?但對於一些失業者來說,能有這樣的工作,已是可以產生“幸福”感覺的因素啦。
哈哈,萬能的金錢啊,的確可以創造出“幸福生活”,但每個人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卻不允許金錢在其中作怪。
全家和睦的生活是一種幸福,但在金錢的困擾下,會產生家破人亡的悲劇之源。在金錢過於充足之時,也有可能出現尋花探柳紅杏出牆的潛在動物性行動,同樣是悲劇。
現今的社會,現今的人腦,這“幸福生活”的藍圖總是不停地變化,大家都是在為這個“藍圖”拼命的賺錢,可誰人能發覺幸福本來就在你身邊?就像老清曾在這個博裏說的廢話:你的幸福總是出現在別人的眼中。
或許此文有著邏輯上的錯誤,但老清這個處於“腦退化”階段的人,還是要說一句,金錢是創造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必竟是物質的因素,真正的幸福是精神方面的,千萬別因追求金錢這個物質的東西,成為金錢的奴隸,而無視你身邊的幸福生活……
(沒玩完,哈哈,會有一個小結,請別在意老清的胡說八道)
但更重要的一點廢話卻沒說清楚,這就是:賺錢是爲了花錢。
大海龜君的第四個問題是:花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老清在第一篇中籠統地回答:完美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自我形象。
甚麼樣的生活才算是“完美”?值得我們去花錢換取?
甚麼樣的自我形象才值得我們用錢作工具去提升?
這是不能一而蓋之的問題。每個人都會身處不同的社會位置上,有著不同的慾望,不同的追求。
老清想,這用不著多講了,一個青年身居公屋,父母用勞力換取比最低人工還要低的回報,另一個青年口含金鑰匙出世,對上面的幾個問號,肯定有不同的回答。
在這裡老清想說的是:量力而為地把錢花在“需要”之上。
在現實這個金錢社會,面對廣告的汪洋大海,一陣陣潮流的衝擊,不斷變化的物欲誘惑,對每個人都產生“花錢”的衝動。
於是,很多東西都不是真正自己需要的,只不過是一時“想要”。比如男人的“三寶”:房車相機手錶。爲了追潮流,與人比,顯身價,就要不停地升級升級再升級,難道這些“花錢”項目真是一種需要?
哈哈,老清曾經陷入過這種“瘋狂”的“想要”之中,光是當年的“單鏡反光”鏡頭就換了多多次,要計算“花錢”的數額?等於現今老清做看更阿叔幾年的人工吧……更別提手錶與房車。
不錯,那並不是生活的真正需要,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亮給別人看的虛榮……現今的老清不再會這樣瘋狂啦,不是沒有錢,而是不值得為這些給別人看的虛榮花錢。
賺錢、掙錢是爲了花錢。北京人常說,有錢不花,丟了白搭。網上也有名句,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哈哈,如果換一個角度講,花掉未來的錢,會是什麽樣的後果?瘋狂地為“想要”花錢,又會是是什麽後果?這還用說嗎?拼命賺錢掙錢啦!!別無它法,做金錢的奴隸一輩子,……
又是脫題的意識流,時間已到,明天再續吧。
今朝一開電腦,就在Gmail中見到工友的電郵,“心中有程”爆大冷啦……
老清現在不再參與賭博了,近幾年結識的工友都以為老清不懂賭馬,昨天就有位工友說借老清這“童子手”,點一兩匹馬,老清望了望那排位上的馬名,隨口點了“心中有勁”、“心中有程”,哈哈,被幾個工友笑到面都成了“老青”。他們說這兩匹馬根本沒機會……
停住!如果買中那爆冷的馬,贏到錢,算不算是“賺錢”?想到這裡,就繼續完成大海龜君的“點唱”第三題吧——賺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賺錢”就是增加自己金錢的擁有量,“花錢”就會減少自己金錢的擁有量。這是廢話,誰不知道。但其中的相互關係,卻很少被深思。這點在下一文再談,今天先說說“賺錢”。
老清落來香港快30年啦,從當年“均貧”社會,走進“貧富不均”的金錢社會,每走一步,就會感覺到“賭博”的心態在加深一層。若要說現今的感覺,那就是老清的獨特看法:人生就是不停地賭博。
“賺錢”就是贏,“賠錢”就是輸。
不是這樣嗎?工廠打工,是用自己的勞力為賭本,博取微薄的人工,這是一種“賺錢”。有知識的,就用自己的知識為賭本,博取一些殘羹剩飯,這也是一種“賺錢”。有錢的,還可以用錢來作賭本,換取生意投資的盈利,這更是一種“賺錢”……
但這不同的“賺錢”方式,都不是穩贏的,就連最保險的打工,當時表面上收到了人工,可誰能意識到到了老清這年齡的時候,顯示出的身體損傷?更不用提那些用錢賺錢的風險啦。
在老清的這近30年香港生活中,深深地感覺到,爲了生存,就必須去努力賺錢,不能不參與人生的賭博。有了一定的積蓄,爲了生活與日後的自我提升,也必須用更多的賭本,冒更大的風險,去搏命“賺錢”,不能不參與更大的人生賭博。哈哈,這與老清一貫吹噓的“知足常樂”很不吻合吧,但這就是老清自己走過的路,人生賭博之路。
現今的老清呢?賭够了,“賺錢”、“賠錢”都經歷過了,從高峰跳落草根,“賺錢”?不錯,一定要“賺錢”,不管多少都行,只有這樣,老清才能感覺到,自己還是一個“有用”的人。
馬上就要退休了,想到那時,有一種惆悵,再不能“賺錢”啦……
“金錢對你有甚麼意義?”是“點唱”的第二個問題。
昨天老清籠統的答案是:生存的必須,處世的工具。
“生存的必須”,這是生存在金錢社會的人都存在的一種需要。請注意這“需要”一詞,在這裡是說“生存的需要”,人的最基本需要。這正是“沒有錢萬萬不能”的真實性。
莊子也在借糧不果時,講出魚在乾涸的塘中困境。魚,不能無水,人,不能冇錢啊。
但是,人的本性決不會停留在簡單的“生物性”生存這個“需要”之中,一旦滿足到這個生存的基本需要,就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
這些較高層次的生活需要,直接間接地會產生對“金錢”擁有的追求。這正像大海龜君在昨日留言中引用的猶太格言那樣。
另一方面,人是群體動物,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人是思維動物,在群體社會中就會與他人“比”,人是自私的動物,在“相比”之中會選取對自我有利的追求,產生自我的價值觀。
於是,較高層次的生活需要,就會在不同的價值觀下,出現不同的追求,而這種追求的對象目標大多指向金錢的擁有量。
一種米養百種人,人各有志,不會停留在生存這低層次的需要之上。較高層次的生活需要絕不能以對錯來分辨,因為金錢必定是物質方面的東西,人的生活還需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比如“快樂”,在不同價值觀下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不論如何,只要自我感受到的,沒有真假,沒有對錯。
在私人的房間,不停地沾著口水,反復地數著大量的鈔票,這是我的,心中那種“快樂”,誰能說是假的?誰能說是錯?
同樣,“幸福”的精神感受也是這樣。這一切一切都是很自我的,都與自己的價值觀相連接,也與金錢的擁有相關聯。
就老清自己來說,很老莊,但絕不是忽視金錢擁有的重要性。老清覺得,正因為金錢在物質交易上的萬能,追求處世中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就應該將金錢當作自我追求的工具。
對,是工具,自我追求的工具,絕不是當金錢的奴隸。要做到這點,老清一直在追求中分辨,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在此,老清想提醒那些對“金錢”無止境地追求者,希望想想,那是你的“需要”嗎?
上周,大海龜君在《老人願》的留言中“點唱”,好似曾經流行的blog tag的問卷形式,題目就是“金錢”。老清喜好玩,不過這次是認真地說說自己的看法。
在“金錢”這個題目下,大海龜君提出5個問題,老清先簡略空洞地回答如下:
你怎樣將金錢定位?
答:金錢是萬能的,萬能的金錢是骯髒的。
金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答:生存的必須,處世的工具。
賺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答:保持“有用”的自我感覺,為自己的處世工具增值。
花錢對你有甚麼意義?
答:完美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自我形象。
金錢跟你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何關係?
答:毫無關係,沾滿錢臭的生活不是幸福。
由於老清自己寫博時間的規定,每天只有清晨的1小時,所以只能斬件獻醜,今天就“金錢萬能”這個定位,說說自己的看法。
“錢不是萬能,沒錢就萬萬不能。”這是誰都會說的話。假如我們給“金錢”下一個定義,“金錢是物質交換的中介”。那麼,只要你有充分多的“金錢”,就一定可以在“物質交換”的交易過程中,得到你需要得到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上講,金錢是絕對萬能的。
“金錢買不到感情”,“金錢買不到幸福”……唱這些陳詞濫調實際就是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感情,甚麼是幸福。真正的感情,真正的幸福,與金錢毫無關係,沒有一點直接的關係。(這點老清會在第五篇中談論。)
為甚麼呢?因為金錢是“物質交換的中介”,不是精神交換的中介。比如說,電影電視中常有的情節,“買到人,買不到心”,“得到人,得不到心”這類,就說明,物質與精神是兩個不同的層次面,不能混而為一。
正因為“金錢”是在物質交換中的萬能,於是在人類社會中就出現了光明正大的爭奪,也出現了不擇手段的豪奪。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從來沒有變,都是存在不平等的等級,不同的金錢擁有量。在這種明爭暗鬥的金錢爭奪下,不能不說,萬能的金錢是骯髒的,沾滿不知幾多人的鮮血,佈及不知幾多人的罪惡。
這就是老清對“金錢”的定位。金錢是萬能的,但買不到自我,金錢是骯髒的,但能修養自我。(下文再說金錢對老清的意義)
這個題目是《論語》的最後一段中的話: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這段孔老夫子的言論,從字面上看很簡單,用不著翻譯了,可這“知命”、“知禮”、“知信”,是兩千年前的君子處世立身的三大要求,到了現代,還有用嗎?
老清想,時代是變了,但人的本質沒有變。人類社會現實變了,但社會結構的本質沒有變。
只要領悟“命禮信”在現今社會中的意義,那麼孔老夫子的君子處世立身三點要求,還是很有啓發性的。 可“領悟”是種很自我的思維結果,不代表人人都會認同。下面是老清對孔老夫子這段話的領悟。 【老清歪評曲析】 孔老夫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甚麼是“天命”?那就是上天配給我們的那臭皮囊。 在父母那一時歡愉中,種下了種,生出一個新的臭皮囊。 這個臭皮囊長大後,又會在與另一個異性臭皮囊的歡愉中,種下下一代的臭皮囊種…… 生於哪一對父母,我們冇的選擇。 這就是一個人先天的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甚麼樣的才,有甚麼樣的用,上天不會告訴你的,要靠你自己去瞭解自己。 先知己,而後方可馳騁。瞭解了這個“命”,才可能將自己的“理想”與自己的“能力”調和,形成一種自我的和諧。 | 歌曲欣賞 陀飛輪 ************** 還剩低幾多心跳 ,人面跟水晶表面對照,連自己 亦都分析不了, 得到多與少。 |
孔老夫子說:“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用“禮儀”解釋“禮”是不很準確的,“克己復禮”的“禮”是指社會的規範,也就是那些道德規範、法律規範,再加上不斷變化的“潛規則”。
對於先天的命,我們是無法選擇的,但後天的路,是我們自己走出來的。
可以選擇“聽天由命”,也可以選擇“逆天而行”,還可以“修命養運”。但不知道社會的那些“規範”,你走的路肯定艱險……
這立身處世的要點,不能不知,不能不履,不能不慮。瞭解了這個“禮”,才能將社會的規範與自己的道路調和,形成一種自我與社會的和諧。
孔老夫子說:“不知道信用,就不能真正了解別人。”有專家解釋,“信”是“人言”之解,或許更正確吧,不過“信用”與“人言”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是群體動物,社會就是這個群體。可每個人都是在與自己周圍的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參與社會的。
害群之馬當然難以處世立身,人言可畏也是需要避免的。瞭解了這個“信”,才能將自己與周圍的人調和,形成一種人際關係的和諧。
老清想,君不君子無所謂,但在社會上想立身處世,尋求自我的理想,不能不留心這三個“和諧”啊!
命運,到底是冥冥中註定的不可改變,還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一種人生遊戲,老清不夠資格來評說,在這個博裏所說的,都是自己的一些領悟。
上個禮拜,一陣風留言說:
“強迫自己樂觀和積極, 做不到又自責, 正是我最近的焦慮所在。堅信自己是命運的主人, 如何自然做到, 又是一個困難。”
老清相信這是很多人的心態,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階段。關鍵的問題應該是在如何認識這個現實世界的“自然”與如何認識現實自我的“自然”吧。 所謂的“自然”,其中一個要素就是“本來的樣子”。 現實世界的“自然”就是現階段存在的事實,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人際關係等等。 現實自我的“自然”就是現階段存在的自己,包括身體素質、知識水平、脾氣性格等等。 做命運的主人,並不是異想天開地隨心所欲,而是“順其自然”,順現實世界的自然,順現實自我的自然。 在現實世界中,根據現實自我的條件,來撲捉自己能力可以承擔之事的機會,就是老清所說的順其自然地做命運的主人。 哈哈,很空洞吧,不過想想看,以自己的真實實力,可以在這個現實社會中有什麽樣的發展,很值得在自我休養中考慮啊。 | 歌曲欣賞 故事未完成 ************** *****************
|
說個笑話,老清多次接到無聊的財務公司推銷電話,有一次得閒,同那靚女開了個玩笑,說想借一千萬投資,賺了錢就找那圖片上的明星做小三……哈哈,那個靚女還追問,月薪幾多……好不好笑。
其實,誰不知道用錢來賺錢是香港這個現實社會的捷徑,可想想自己有神馬資格去走這個捷徑?別談神馬理想,先修自己的命,養自己的運吧,這樣才是做命運主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