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道德經散議】28 老子的“守”與“複歸”

在講了聖人的襲明,和凡人的悟道要妙後,老子進一步提出“複歸”的思維要點。以自我修養的角度出發,在前一章的“師資”下,加上自我的經歷,可能會對道韻感受的多些,也可能加深了對自我的了解,知道自我的長短。但這不是結果,重要的是用在處世之上。把自我擺在什麽樣的位置呢?請看老子給出的建議。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道什麼是雄的剛強,應安守雌的柔弱,這樣才能如天下的溪澗。作為天下的溪澗,常德不會離失,可以複歸到嬰兒般的狀態。

如何解讀“知雄守雌”,關鍵在“天下溪”的比喻。
作者的比喻,需讀者的聯想。
溪:溪流,當然是小於江河的自然水流。那些山間小溪,有激流飛瀑之剛強,有緩流輕蕩的柔弱。但在人的眼中,看到的多是柔弱一面。“天下溪”:有融會、融合天下所有溪流,得出共同的特點之意。

“知雄守雌”與“天下溪”的比喻聯繫起來,應該讀的出,此雄雌非指一公一母兩體,而是指剛強柔弱同處一體之中。作為一個“自我”,有剛強的一面,也有柔弱的一面,沒有例外。每一個“自我”都要存身在人際間,“知雄守雌”的“守”,並不是像那些悲觀消極的解老者所說,甘願做弱者,而是給周圍其他“自我”呈現柔弱的表像。

用帶有貶義的話來講,“知雄守雌”就是“扮豬吃老虎”;用褒義的詞講,“知雄守雌”就是“大智若愚”。這就是“守”的道韻,在“知”的前提下,收剛強入內,顯柔弱於外。
不是外強內弱,是內方外圓的處世表現,不離道韻所引,時時保持充滿生命力的嬰兒狀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知道什麼是光明,應安守陰暗的位置,這樣才是天下的模式。以天下的模式而為,不會與常德有悖,可以複歸到萬物本源。

與前面講的“知雄守雌”同理,“知白守黑”的“守”是將“自我”擺放的位置,當然要有“知”的前提了。

說道“天下式”,道教的標誌是那個神奇的太極圖,標榜為天下萬物的生成模式。老子講的“天下式”會否是講此太極圖?那“無極”是否就是“道”?
無極生太極,太極升陰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清對老子學說中的宇宙本源論部份並不很重視,對“自我修養”來講,任何事物,任何行為都有其起源,或許可以說是該事物,該行動的本源吧。
知白,就是領悟萬物生成的普遍模式,守黑,就是時時以該事物的本源來判斷未來的走向。

每個事物,每次行動都是由“無極”開始,進行的“無中生有”的過程,不論加入多少主觀因素,都擺脫不了那個自然規律的普遍模式。順其自然,方可事半功倍,原因是不離、不忒“常德”。

“常德”是什麽?老清再次來個顛覆。流行的解老理論,將“德”以現今的“道德”一詞來解釋,老清不這樣以為。
“德,得也。”不是所謂的“德性”,應該是指客觀物質存在中,合乎道的自然規律的程度。故老子後文有“上德、下德”之別。
凡存在,都有其理由,凡存在,都有“道”在其中。
常德:客觀存在最接近道的自然規則。請注意,特殊性與普遍性都會同時在客觀存在上呈現,而“常德”是對普遍性而言。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知道什麼是高貴,應安守低卑的地位,就像天下的山谷。作為天下的山谷,常德才可得以充足,復歸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

“知榮守辱”,與前面兩個“知守”同理,如果有人說,此三守是不知廉恥的虛偽行為,那就與那些道貌岸然,內心猥瑣的比較一下吧。

樸:原意為已伐而沒有加工的大木頭。老子在這裡引申為自然、真質、淳樸的意思,沒有絲毫人為的雕刻,完全生於自然,合乎大道。

嬰兒、無極、樸,是“三守”的理由,都是複歸到自然本初的狀態,也可以說是複歸到先天的狀態。老子認為只有先天的狀態才是最接近道的自然規律的存在。

挑剔道家哲理的人多取笑說,老子是要人回到原始社會,愚愚昧昧地生存。其實是忽略了“複歸”的意思所在。

“複歸”:不是物質的倒退,而是一種人類思維活動。得到“知”後,隨時重返起點,可以得到嬰兒般的生命力,得到無極的本源力,得到樸的可塑性,守在柔弱,不動則已,動必剛強。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樸,這種複歸自然淳樸的思想散播開來,就可以成為工具,聖人利用這種工具,就可以成為教化百姓的官長。所以國家大制都不能制止這種思想的傳播。

譯文有些強牽。老清理解有三層意思:①“樸散成器”是傳播這種思想的必要性。②聖人具有這種思想,可視為這種思想的官長。③即使是國家大法也不應該制止這種思想的傳播。

老清以自我中心來領悟道家哲理,對於傳播,無心亦無力,還是遠離好些。

此章領悟心得:知在自明,守住方圓,複歸源起,自然出擊。

1 則留言:

Unknown 說...

大制:道制? → 這說得通嗎?

前輩認為呢?